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長效機制探索——以榆林學院為例
發布時間:2017-10-16 10:13:35
【摘 要】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通過建立科學規范的教學管理機制,青年教師培訓、培養機制,思政課實踐教學機制,大學生理論學習社團機制,校園紅色文化機制,校地合作地方文化研究機制,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同時,要進一步建立黨委領導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領導體制,加大教師隊伍建設力度,重構教師評價體系,強化科研能力,從根本上優化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
【關鍵詞】地方高校 思政課 機制 建設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6年陜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項目“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長效機制研究——基于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社團建設的實踐”成果。
地方高校的招生人數、在校生人數和畢業生人數均占全國高校的絕大多數,承擔著為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文化發展培養大批各類人才的重任。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國情省情和改革發展穩定現實問題、在教育引導大學生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1]培養合格的應用型本科人才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985”“211”工程院校辦學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有名師、大師,教師隊伍建設體系完善,教學資源投入有保證,這些高校思政課建設的經驗、措施,對地方高校借鑒作用微乎其微。地方高校必須立足辦學歷史較短、教學管理經驗不足、師資力量薄弱等自身基本條件來建設思政課的有效機制。近年來,榆林學院在加強與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方面進行了有特色的探索,切實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須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以改進。
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效機制的建設
1.科學規范的教學管理機制
規范合理的教學管理制度就是要使思政課教師更加自覺地嚴律已,勤思考,求真知,明是非,做到為人師表,教書育人。近年來,榆林學院逐漸形成了符合思政課教學特色的一系列嚴謹、規范、行之有效的教學管理制度,如:提要本、教案本檢查評比制度,青年教師導師制度,聽課、評課、教學觀摩制度,教師教學質量標準及評價方案等管理制度。在學校每學期學生滿意率問卷調查中,思政課教師在教學態度、教學效果、教學作風等方面,獲得了學生的贊同,滿意率多年保持在良好以上,受到教務處、教學質量管理處的肯定。
2.強有力的青年教師培訓、培養機制
學校創新了青年教師培訓和導師制管理的方式方法。所有新任教師都要進行嚴格的崗前、崗上培訓和指導。通過各類管理制度文件學習、理論考試、說課試講等環節的培訓,確保每一位新任課教師在政治方向上達到思政課的任課要求;通過拜師、說課聽課評課、公開課教學,使青年教師在教學能力、業務素質等方面快速成長成才。
3.扎實有效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機制
思政課要將引導學生讀“有字之書”和讀“無字之書”有機結合起來,要建立讀“無字之書”實踐教學的教學體系和長效機制。根據地方高校的區位優勢可將實踐教學設置為校內實踐、校外實踐、暑期實踐三位一體模式。校外實踐又細分為實踐教學基地考察學習和課內匯報討論兩個單元。榆林學院依托陜北厚重的歷史文化、豐富優質的紅色革命資源,建立了米脂楊家溝革命紀念館、綏德郝家橋習仲勛紀念室、靖邊小河革命紀念館、陜北民間紅色革命歷史紀念館、榆林市展覽館等思政課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并將毛澤東和黨中央轉戰陜北沿線駐地整體納入紅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近三年來,直接參與校外實踐教學學生已達3000人次。校外實踐教學返校后,以青年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社為代表的各社團開展多種形式的主題活動,將校外實踐教學的成果和收獲在全校范圍內推廣,引導學生進行二次學習和內化教育。各班級組織專門的討論課由參與校外實踐教學活動的學生代表作匯報討論,讓未能參與校外實踐教學的同學得到啟示與教育。校內校外兩個課堂,點、線、面立體化的實踐教學,進一步增強大學生的“理論認同、政治認同、情感認同”,[2]大力提升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認同度。
4.建立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學習型社團機制
要著力培育學生理論學習骨干和理論學習社團,思政課教師要擔任學生理論社團的指導教師。[1]榆林學院在思政課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愛好者組成的青年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社,多年來秉持“學習經典理論、追求科學真理、弘揚實踐精神、塑造有志青年”的宗旨,堅持兩周一次的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學習;舉辦思想政治理論講座,塑造校園先進文化;創立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期刊——《沙泉》,搭建青年馬克思主義信仰者成長平臺等活動,有效地延伸了大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空間和時間,拓展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途徑,深化了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的認識和理解。
5.打造校園紅色文化主色調機制
紅色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是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寶貴資源。學校將思政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著力提高校園文化建設的理論品質,奏響校園紅色文化主旋律。2012年以來,榆林學院連續在暑期開展“重走轉戰路,服務黃土地”紅色主題實踐活動。[3]通過榆林學院官網、微博、微信平臺已發布實踐簡報20多篇,微博、微信500多條,瀏覽量達上萬人次。學生紅色社團創辦的《沙泉》學刊,五年來刊發了大量的“重走轉戰路”及校內推廣的活動圖片、口述材料,刊載學生撰寫的理論文章152篇,其中8篇論文在公開刊物上發表。陜西省教育廳網站、陜西大學生在線、榆林新聞網、《榆林日報》等媒體對活動進行跟蹤報道,在社會中引起極大反響。學校還將“重走轉戰路”視頻,作為新生入學教育內容,使新生一入校就沉浸在榆林學院“紅色基因”思政校園文化教育之中。暑期實踐服務團隊先后被評為陜西省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團隊”和“標兵團隊”。
6.推進校地合作的地方文化研究機制
2015年2月15日,習近平回家鄉陜西視察工作時提出:“對歷史文化,要注重發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尋到魂,找準歷史和現實的結合點”。[4]榆林學院積極發掘和利用榆林本地紅色資源,尤其加大對轉戰陜北歷史的研究,勇當地方紅色文化的體驗者、研究者、受教育者,推進校地合作,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近年來,申報各類紅色文化研究課題10多項,其中省級2項、地市級5項,在《光明日報》理論版發表論文1篇。多名教師被榆林當地政府聘為“陜北革命策源地、中國革命轉折地、紅色旅游目的地”建設項目專家顧問。學校思政課教師與榆林市委黨史研究室合作編纂《中共榆林歷史(1949—1978)》(二卷)。對于一個地方院校來說,能形成一支紅色文化研究教學團隊和取得這樣的科研成果實屬不易。
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存在的問題
1.普遍存在落實思政課學分學時不到位,變相壓減課時的問題
教育部要求本科思政課實踐教學為2學分,但地方本科院校以建設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加大了實踐教學的課時,隨之相應地要求思政課實踐教學加大學分課時,壓縮理論課學分,實際是變相壓減了思政課學時。近年來,這一問題比較突出與普遍。如此,原有的教學管理制度,特別是課程建設成果幾乎要推倒重新做起來。比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要求等要整合、調整,增加了的實踐教學學時學分如何開展起來,不開展課時就得不到保障,而要開展幾千人如何組織,如何考核,學校如何保障經費?諸如此類問題都要下大力氣尋找新的路經,設立新的教學方案。
2.專職教師隊伍建設滯后,教學班人數較多
教育部《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5]指出,專職教師就是指直接隸屬思政部的思政課教師,不包括雙肩挑的兼職教師、輔導員教師。要求于師生1∶350至1∶3400的比例,配齊配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專職教師。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出臺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再次明確要求,建立思想政治理論課專職教師任職資格制度,把政治立場作為教師聘用的首要標準,嚴把教師聘用政治關。切實提高專職教師整體素質,建設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人才體系。[1]但地方高校將從事黨、政、工、團及輔導員工作的人員全部納入思政教師隊伍中,上報人數是達到了相關比例,但其中絕大多數人員不具備思政教學任職資格標準。馬克思主義“吸收和改造了兩千多年來人類思想和文化發展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6]成為現代人類先進文化的集中體現。所以,思政課教師要有很高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較好的教育教學技能,但目前一些兼職教師納入思政教師隊伍后,一是使實際思政專職教師隊伍建設明顯滯后,拉低了思政課教師的整體基本素質,影響了思政課課堂質量的提高;二是沒有改變超大教學班的現狀。兼職教師承擔的教學任務很少,不能改變專職教師不足的窘境。
3.科研能力薄弱,缺少話語權
地方高校由于專職教師配備短缺,教師教學工作量偏大,精力不足,投入科研時間較少;高職稱人員少,青年教師居多,職稱偏低,缺乏高層次科研項目,對學校科研、教學建設能力顯示度貢獻不高,對學校改革發展的建議較弱,整體上處于明顯的弱勢地位。
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舉措
1.要建立黨委領導,主要職能部門管理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
“05方案”實施以來,各地方高校普遍成立了由黨委書記任組長,主管宣傳思想工作的副書記或副院長任副組長,學院教務、人事、科研、財務、國資等職能部門負責人參加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領導小組。應該說學校黨委層面是比較重視思政課建設的,與上級要求是一致的。2009年4月,榆林學院印發了《榆林學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施意見》。但在實際工作操作層面上,主要職能部門并不能完全執行上級和校黨委的相關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統一規劃、組織協調、工作指導和檢查督促機制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要改變這一現狀,就必須明確高校黨委書記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第一責任人,要具體落實職能部門在人才培養、科研立項、評優表彰、職務評聘等方面支持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職責,確保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納入地方高校“十三五”規劃的重點教學體系建設項目之中。
2.加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力度,重構教師評價體系,強化教學的核心地位
一是健全完善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標準,明確評價導向,優化評價機制,構建全面系統、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有利于激發教學積極性的職稱評定、職務晉升評價體系。地方高校都是以教學為核心的應用型本科院校,要建立符合思政課特色的職務職稱評聘標準,提高教學和教學研究占比,引導和鼓勵思政課教師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研究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實效上,改變重科研、輕教學的弊端,將課堂教學質量等作為重要評價標準,推出一批課堂教學能手,予以獎勵;二是加強教師教學能力建設。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要強化教師教學能力培訓職能,實施教師崗前、崗中及再培訓制度,制訂教師退出機制,夯實青年教師導師制度,明確思政部負責人是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第一責任人,指導教師是主體責任人,加大職責,提升榮譽感,真正起到傳幫帶的作用; 三是積極引進高水平的專職教師,要改善青年教師待遇,讓教師安心、體面、有尊嚴地工作,小康快樂地生活,在公平有序競爭中成長發展。
3.要凝練學科研究方向,打造優秀教學團隊,孵化學術研究帶頭人
地方高校要加大青年教師教學、科研能力的培養力度。要獎掖后學,建設和諧的人文工作教學環境,使青年教師脫穎而出,樹立典型,帶動全員,形成課程建設核心成員,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水平,形成比、學、趕、幫的優良教風,打造優秀教學團隊。改變單打獨斗、自我研究的困境,充分利用當地文化資源,堅持教學與科研的有機結合,思政教育與地域文化的有效結合,將思政教育根植于地域文化的廣闊田野中,使思政教育貼近生活,貼近實際。
參考文獻:
[1]《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通知》,http://www.moe.edu.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訪問日期:2016年3月12日。
[2]《中辦國辦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中國教育報》2015年1月20日。
[3]《榆林學院“重走轉戰路”品牌 繪就“紅色基因”校園文化》http://esb.sxdaily.com.cn/sxrb/20150514/html/page_14_content_005.htm,訪問日期:2016年2月15日。
[4]習近平:《司馬遷的〈史記〉凝結先人智慧》,http://www.sn.xinhuanet.com/2015-03/27/c_1114790591.htm,訪問日期:2016年3月5日。
[5]《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的通知》,http://www.moe.edu.cn/srcsite/A13/moe_772/201509/t20150923_210168.html,訪問日期:2016年3月12日。
[6]《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9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