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營改增”背景下高校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教學改革
發布時間:2017-10-16 09:46:07
【摘 要】“營改增”是我國進行稅制改革的一大舉措,自實施以來,對企業和會計等眾多領域產生巨大影響,而作為財經類高校的主要課程會計類相關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也將發生很多變化。文章試從“營改增”稅制改革的具體內容以及給會計課程教學帶來的影響兩個方面進行分析,提出在“營改增”背景下高校針對非會計專業的會計課程進行教學改革的相關思考,這種改革對于保證高校會計課程的與時俱進和學生就業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營改增” 會計課程 教學改革
“營改增”稅制改革概述
“營改增”實施以來給我國的企事業稅收情況帶來的影響主要是幾個方面:首先,給企業帶來的減稅效果比較明顯。減稅的對象主要是小規模的企業,原本的5%的營業稅稅率降低為3%的增值稅稅率,稅負的降幅達到了40%,這種小規模的企業經營單位成為“營改增”的最大受益者;其次,“營改增”促進了企業分工的細化和技術的進步。在“營改增”之前的制造業,都是將生產性的服務環節保留在自己的企業,而在“營改增”改革后,服務性質的外包分離產生的稅可以用增值稅進行抵扣,因而帶動了大量的制造業將服務性項目進行外包,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自身的企業壓力,也能夠提高服務類經營項目的服務水平,為企業的分工細化和技術進步帶來了契機;第三,“營改增”加快了服務業的資源要素進行區域化的聚集,這種優勢主要體現在對跨國公司的吸引力上,稅制的改革不僅是企業和地方資源要素聚集的吸金點,對于區域的發展和要素聚集具有重要作用。
“營改增”改革給高校會計課程帶來的問題
1.教材內容滯后
“營改增”的變化給高校會計類課程的教學內容帶來很大改變,對財經法規和財務會計和稅法等專業性強的科目來說,很多教材內容都需要重新編訂,會計基礎、財務基礎等一些入門級別的專業基礎課程科目也一樣受到影響。在稅制的相關知識內容方面的更新對會計類科目的教材和教學內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應適應和帶領社會進步。當前,“營改增”的會計類科目教材還沒有做到與時俱進,從2012年開始,歷經4年的推廣時間,不僅是高校的教材,即便是企業的專業會計人才都還未能完全接受“營改增”后的眾多稅制和稅務問題,而高校的教學教材所運用的版本大多仍沿用之前的稅制內容和案例。“營改增”的實施時間不長,且“營改增”涉及的企業數量眾多、涉及的業務范圍很廣,業務內容更是豐富,要提供成熟、靠譜、實用和科學的教學案例還需時日。此外,專業的會計人才將“營改增”的相關內容進行科學編排還有所欠缺,主要是受到“營改增”復雜性的影響。首先,不同行業的稅率是不一致的,不同層次的業務收入的認定也很復雜;其次,發票管理的變化較多;再者,針對會計的核算和納稅申報的復雜性,在高校的會計教材中未能體現出這一系列的深刻變化。但是為了促進我國經濟結構的順利轉型,積極地順應我國提出的供給側改革,高校“營改增”的會計科目教材應該盡早地編訂出來,為新型的會計類人才培養作出貢獻。
2.專職教師難以應對“營改增”后的教學任務
“營改增”的推行時間較短決定了我國仍處于重要的稅制改革過渡時期,這使得專業的稅務部門倍感壓力,即使是專業的會計行業從業人員對于營改增的會計核算和納稅申報工作也還不夠熟練。在各地稅務部門的大量培訓下,不管是稅務部門的工作人員還是會計行業的從業人員要完全接受和適應“營改增”的相關變革還需要一段適當的過渡時間。作為高校的校內專職教師,一方面缺乏“營改增”改革后的實際會計從業經驗,另一方面對“營改增”改革后的相關知識內容的把握也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在教材沒有達到同步的時候,就只能依靠教師的自身體會和把握。在繁重的教學工作壓力下,在缺乏相關教材和崗位的學習環境下,要進行“營改增”相關內容的學習,給會計類的專職教師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會計是一門實操性很強的學科,在會計類科目中除了基礎性的理論科目外,其他都需要進行實操訓練,教師如果缺乏相應的一線會計工作經驗,就很難對“營改增”改革的相關知識點進行把握。
3.對學生就業產生消極影響
會計專業的實操性決定了企業在進行人才選聘的時候更傾向于具備一定專業技能經驗的會計人才,會計的實用性和對企業的重要性都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之上。而相比其他專業的高等教育來說,會計專業的知識一直是在國家的相對改革中處于動態變化的過程之中,國家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變化對會計和稅法等相關的經濟法規作出相應的調整,而“營改增”只是調整中相對影響力較大的舉措之一。然而,“營改增”的出臺和實施對于會計從業人員提出的新要求暫時還沒有實際經驗可以借鑒,對于會計類的人才或者非會計類人才的工作選擇及就業競爭力而言是缺乏增長途徑的,而在涉及會計核算和納稅申報的專業操作過程,或者是最簡單的發票管理和開具等方面,都是要通過學習和實踐才能掌握的。在會計和稅法的改革調整力度較大的時期,“營改增”改革對畢業的會計類人才或非會計類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具有負面的影響,學生所學的部分相關專業內容失去了運用的社會環境,這種影響不僅存在于學生的實際就業競爭力方面,還存在于就業心理層面。
“營改增”背景下高校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教學改革措施建議
1.及時更新會計類科目的教材
高校的教學工作是影響學生就業能力和理論知識掌握程度的最直接因素,高質量的教材是提高教師授課和學生學習的最關鍵的效率因素。而對于非會計專業的會計課程在教材選用上更是要結合非會計專業學生的特點,所需要的會計內容不需要過于深刻,但是要與市場和社會的行業背景相契合。在“營改增”改革的背景下,會計類的教材編寫和選定要跟隨稅制改革和會計核算的最新動態,在教材中的每一個知識點都應有相關的實際案例進行說明,這種說明要突出會計核算和申報納稅的各流程的改革之處,包括課程內容后的知識練習題也應結合最新的行業動態和稅制、會計變化。所以在“營改增”背景下的會計類科目在面向會計類專業學生時,在滿足基本的會計類相關知識點的基礎上,還要突出會計領域的最新變化,尤其是“營改增”改革后的會計核算和稅務申報領域,非會計類專業學生學習會計課程的基本意義就是掌握“營改增”改革給會計行業和企業稅收等方面帶來的影響,甚至是對于企業和個人的影響。教材的重要性遠大于其他方面的影響,是關于“營改增”改革內容的知識來源,所以編訂和選用與時俱進的課程教材十分重要。
2.加強專業教師的相關培訓
教學是一個不斷輸出的過程。如果教師在“營改增”改革方面的知識內容掌握得相對缺乏,要將這方面的知識以更淺顯易懂的方式傳遞給學生那就更是難上加難。“營改增”改革涉及的相關內容十分廣泛,包括行業的分布和企業的涵蓋,以及給社會經濟發展和企業經營帶來的影響力等,都是“營改增”改革背景下會計專業或非會計專業的學生所應具備的基本常識。所以,對于專業教師來說僅具備一定的“營改增”改革基礎還不夠,要加深自身對于“營改增”改革帶來的社會效應理解。第一個效應是營業稅到增值稅稅率的降低帶來的減稅效應;第二個效應是“進項抵扣的減稅效應”。這兩方面的效應給不同的行業帶來的影響是不一致的。而“營改增”的改革目的就是對企業進行減負,促進行業的發展,帶動經濟結構的完美轉型升級。所以,在“營改增”改革內容上是教學的一方面,在“營改增”的改革意義上更應該對學生進行教育。
3.注重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教學改革
會計類課程的知識本身就比較復雜和枯燥,而對于非會計專業的會計類學生而言更是如此,要提高非專業領域內的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對教學改革而言是一大考驗。在現在飛速發展的信息技術的帶領下,教學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也是如火如荼,所以,跟隨時代的發展將網絡教學資源引進非會計類的會計課程不失為一種增加會計類課程趣味性的有效手段。在“營改增”改革背景下,在會計類教材更新不及時和專業師資不能滿足教學需求的情況下,借鑒和運用網絡上優秀的教學資源不失為一種有效之舉。隨著移動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變革,網絡資源對于知識的更新變得更為敏銳,最新的“營改增”知識和案例都可以借助網絡資源得到解決。同時也能將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運用到會計類教學當中,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劉瀟塵:《“營改增”對高職會計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時代金融》2016年第8期,第245-246頁。
[2]張紅梅:《基于創新創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師隊伍建設》,《繼續教育研究》2016年第4期。
[3]方詠梅:《淺議“營改增”視角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納稅申報實務課程》,《教學設計》2014年第3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