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實施薄弱學校改造全覆蓋。自2011年以來,漢陰縣全縣累計投資6億元改善辦學條件,相繼完成遷建漢陰中學、新建小學1所、新建公辦幼兒園7所,改擴建中小學83所,其中寄宿制學校22所,改擴建公辦幼兒園15所,全縣中小學、幼兒園辦學條件全部達標。其中投入0.39億元購置教學設備,投入400余萬元配換課桌凳1.87萬套,投入0.7億元更新計算機教室61個、多媒體教學設備577套,新建錄播教室5個,裝配學生電腦2763臺、教師筆記本電腦1500臺,投入700余萬元實施學校綠化美化,優化學校育人環境。為緩解城區“大班額”難題,對城郊農村完小進行改擴建,實現了不讓一所農村學校在辦學條件上掉隊。

全面實現城鄉教師均衡配置全覆蓋。為解決鄉村優秀教師留不住、用不長,城區教師下不來、不愿下,基礎教育“鄉村弱”“城鎮擠”的現象,出臺了《漢陰縣中小學幼兒園教職工工作調動管理辦法(試行)》《漢陰縣中小學校領導班子選拔任用工作辦法》,探索建立“對口支援橋、能手考核橋、留鄉待遇橋、干事創業橋、職稱晉升連心橋”五座橋梁,確保優秀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三年來,20余名省市級教學能手到山區農村學校任教,以強帶弱培養了180余名縣級教學能手,全縣公開合理流動536人,交流輪崗388人,選拔任用校長23名,培養省級教學能手29名,省市級學科帶頭人9名,市縣級教學能手277名,216名符合出山進城條件的教師自愿選擇繼續在農村學校任教,教師管理工作經驗先后被中省市各級主流媒體報道。

全面實現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全覆蓋。一是強化中職學歷教育,拓展成才之路,大力宣傳職業教育方針政策,把職教招生工作納入各鎮、各部門、各初中學校目標考核,連續三年中職學生報考高等職業教育單招考試錄取率均達100%。二是加強技能培訓基地建設,整合硬件、人力、項目資源,成立以縣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各鎮、人社、財政、教育、農林、扶貧等相關部門領導為副組長,建立以人社、教育部門管理為主、各鎮管理為輔的農民教育培訓學校,將閑置校舍和各鎮成人文化技術培訓學校進行整合,在全縣10個鎮和城區4個社區分別建立農村培訓學校和城區居民培訓學校,多層次、多形式開展職業技能培養培訓。三是實施“2天扶志+5天扶智”精準脫貧培訓模式,推行兩天宣講惠農政策、法律法規,提高群眾文明素質,增強勤勞致富的志氣。推行五天扶智的技能培訓與實踐操作,一年來,開展農民實用技術、進城務工人員等各類培訓達3000多人次,“陽光工程”“勞動力轉移”和“雨露工程”培訓等累計達1600余人次,培訓鄉村導游、餐飲服務等累計2100余人。

全面實施特殊群體關愛全覆蓋。為強化對特殊群體人員關愛,按照“1+1”或“1+N”的方式,積極開展“理想扶志教育、學習幫扶扶智、生活幫扶扶困”三項幫扶機制,確保幫扶覆蓋到每一所學校、幼兒園的每一名貧困學生及每一個建檔立卡的貧困家庭,構建一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教師結對幫扶貧困學生的網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