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每一位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是《憲法》和《義務教育法》賦予各級政府的基本責任。“控輟保學”是促進教育公平,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基礎性、長遠性工作,也是依法實施義務教育和教育脫貧攻堅的一項重要內容。陜西建立長效機制,強化落實責任,確保每一個孩子不因為貧困而輟學。

一、弄清情況,摸清底數

2017年以來,陜西各級教育部門集中開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摸底工作。以鄉鎮為單位,分區劃塊,逐村逐校核查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學生的姓名、性別、學校年級、輟學時間、輟學原因、輟學去向、家庭住址、聯系方式等,逐人建立臺賬,力求精準識別、精準施策。省教育廳要求各地教育局長、校長掌握轄區建檔立卡學生和輟學學生的基本情況,對統計數據做到心中有數,實事求是,嚴禁弄虛作假。

二、健全機制,強化措施

在全面掌握底數的基礎上,省教育廳、省政府教育督導團、省扶貧辦聯合出臺政策,明確“控輟保學”目標任務和責任體系,建立“七長”責任制、臺賬銷號制、月報季評制、輟學報告制、責任督學制、專項督導制、結對幫扶制、家訪登記制、群眾監督制和信息公開制等十項基本制度,夯實細化了縣(區)長、縣(區)教育局長、鄉(鎮)長、村長(村委會主任)、校長、家長、師長等各方面在“控輟保學”工作中的責任。商洛市針對“體系建立和責任落實情況”“動態監測機制”“輟學學生勸返登記和書面報告制度”“適齡兒童入學登記臺賬”“退貧戶無輟學達標情況”等五項省考指標,明確月考季評任務分工。市局與縣區、縣區與各學校,校長與教師、班主任,班主任與家長之間層層簽訂《控輟保學目標責任書》。略陽縣“一抓雙促”(抓學校黨建,促教育發展,促脫貧攻堅),落實黨員教師首席幫扶人制度和責任督學 “7+1”管理模式,做到義務教育階段不準輟學、辦學過程中不讓輟學、服務保障上不想輟學、要求追責上不敢輟學。

三、突出難點,因人施策

針對義務教育學生輟學原因多為厭學、打工所致,開展生活關愛、心理激勵和學業幫扶。

漢陰縣開展“教師大家訪、攜手育人”訪貧活動,深入細致宣傳《義務教育法》和各類資助政策,與家長面對面地交流孩子在家庭和學校的學習情況。咸陽、安康等市結合實際通過萬名教師大家訪、“一對一”結對幫扶責任人聯系制度、三秦教師結對幫扶貧困學生專項行動等,對貧困家庭學生、留守兒童和學困生做到“物質上有幫助、心理上有疏導、學業上有進步、親情上有聯絡、品德上有提升”。針對流動兒童輟學率較高的情況,加強對學生的動態監測。安康市詳細核實記錄學生轉出、轉入等變動情況,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籍變動情況定期分析評估,遏制學生無序流動,防止學生在流動中輟學。長武縣建立控輟保學“兩卡三臺賬”制度,摸清中小學校轄區內3~16周歲兒童基本情況。略陽縣推行“一生一袋,袋隨人走,跟蹤幫扶”措施,助力全縣4667名建檔立卡戶學生成人成才。該縣教體局黨員女干部每人認領一名留守兒童,擔任孩子的代理媽媽,關愛幫扶留守兒童健康快樂成長。今年“三八婦女節”略陽縣給干部“發”娃的故事在當地群眾中傳為佳話。針對特殊群體孩子上學的實際困難,堅持“全覆蓋、零拒絕”的原則,制訂專屬教育安置方案。優先安排他們就近或者到指定的具備條件的普通學校隨班就讀,接受義務教育,對學習和生活上需要特別支持的殘疾學生提供專業支持。對不能接受普通教育隨班就讀的殘疾兒童少年,安置到特殊教育學校入學,沒有特教學校的區縣由市教育行政部門統籌協調、及時解決。對需專人護理,不能到校就讀的重癥殘障適齡兒童少年,通過提供送教上門或遠程教育等方式實施義務教育,并納入學籍管理。寶雞市陳倉區,商洛市商州區、商南縣等地組織青年教師志愿者開展定期送教、送課上門等活動,幫助殘疾兒童少年接受力所能及的教育,圓了他們讀書識字的求知夢。

四、依法勸返,協同作戰

控輟保學工作是各級政府法定的責任和義務。今年6月下旬以來,陜西各縣區、鄉鎮政府、村委會和學校認真履行主體責任,層層制定義務教育輟學學生勸返方案,按照“一人一策”“一人一案”的原則,對建檔立卡戶輟學學生全力勸返。針對個別家長違反《義務教育法》,讓適齡的子女放棄接受義務教育,參加社會舉辦的“國學班”“私塾”“談經學堂”或“在家學習”甚至外出務工等現象,有關學校采取入戶走訪、談心交流、電話溝通、上門動員、送達限期入學通知書等措施,責令輟學學生監護人送其返校。對經多次努力仍勸返無效的,由學校及時報告當地政府和教育部門,多方努力,多措并舉,確保輟學學生按時入校就讀,堅決維護《憲法》和《義務教育法》的嚴肅性。

按照脫貧攻堅“全省一盤棋”的要求,各地教育部門主動同扶貧部門聯動協作,把教育扶貧攻堅與業務工作有機結合,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補短板工程;加強同戶籍、衛計部門的聯系,開展轄區3-16歲適齡人口和建檔立卡戶學生信息拉網式核查。

截至目前,全省前期摸底排查出的建檔立卡戶輟學學生絕大多數已成功勸返,剩余一名同學因身體原因正在進一步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