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研討”式教學法的應用實證分析
作者:王怡 陜西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 陜西西安 張雪 商洛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陜西商洛
發(fā)布時間:2017-10-11 14:44:2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優(yōu)化高等教育結構、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要求我們轉變教學理念,不斷探索、改革、實踐新的教學方法。合作研討式教學法是一種比較新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是否有效,能否提升學習效果,在實施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下一步該從哪些方面改進,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在長期實踐探索的基礎上,選擇樣本,構建二元選擇模型,用Logit法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顯示合作研討式教學法的確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通過發(fā)放調查問卷,梳理了教學法改革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進措施,并針對教學方法改革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合作研討 教學法 分析評價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合作研討式”教學法在專業(yè)課程教學中的運用研究——以會計學專業(yè)為例(SCH13403);陜西省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新建本科院校教學質量提升方法與途徑研究(11BZ49)。
引言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社會對專業(yè)人才需求日益多樣化。這要求我們不斷探索、改革、實踐新的教學方法,轉變教學觀念,提高人才培養(yǎng)水平。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多以教師為主體,采用“講授→接受”型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形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習慣,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改革教學方法最重要的是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
合作研討式教學法源于早期的德國大學,傳到美國后,得到了廣泛推廣。如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提出了“做中學”的教育理念,他認為“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提出質疑是最關鍵的一步”;“形式”的創(chuàng)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對話、討論是一個很好的方式。20世紀初,這種教學方式已成為一些發(fā)達國家高校中的一種主要教學方法,如哥倫比亞大學和耶魯大學要求學生在大學上課期間,必須參加研討會,從初年級到高年級完成論文[1]。“討論課”制度也是哈佛大學整個授課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主要涉及三類人,其中直接涉及輔導教師和學生,間接涉及授課教師,“討論課”制度同時為這三類人帶來不同的利益[2];加拿大高等教育研討課一般包括主題概述和研討兩部分[3];日本名古屋大學以一年級新生為對象、以小班形式開設的“基礎討論課”是“全校教育課程”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它作為名古屋大學的特色課程被許多日本大學仿效[4]。國內各高校在探索高校素質教育實施途徑時,也提出了合作研討式教學模式,如浙江“成果學院”開展的課程合作研討式教學以及中國石油大學在選修課程中開展的研討式教學等。我國許多學者和一線教育工作者對合作研討式教學法的內涵、意義也進行了探討。如曾憲皆認為,合作研討式教學是“在教師的具體指導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來獲取知識和強化能力培養(yǎng)與素質提高的一種教學方法”[5]。鐘育南等認為“研討式教學法對大學生基本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起到很大的作用,注意到了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要求,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培養(yǎng)了獨立自主的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科研能力”[6]。綜上所述,國外對有關合作研討式教學理論的介紹和評述較多,實證研究較少。在國內,由于經驗少、教學實踐時間短,運用合作研討式教學法的研究文獻較少,其運用效果尚存在爭論,其研究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和加強。
“合作研討”式教學設計
1.教學設計思路
“合作研討”式教學法是以課程為單位,廣泛運用研究法、討論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學手段,運用多媒體等現(xiàn)代教育技術,著力激發(fā)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充分參與、自主探究學習過程,真正理解所學知識,養(yǎng)成主動學習習慣的一種教學方法。合作研討式教學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實行教學團隊合作、大班理論授課、學生自主學習和小班分組討論的教學模式。
大班理論課任課教師主要對課程理論體系進行提煉總結;針對課程教學目標,主要講重點、難點、熱點、知識產生的背景及獲取知識的方法;有針對性地講解與引導學生質疑的問題。小班為討論課,將一個大班分成若干個小班,由1-2個教師負責1個小班的討論課,進行團隊協(xié)作教學。討論題目的設計緊密圍繞本章節(jié)的教學內容,可以是案例分析、熱點問題或者是企業(yè)的實際業(yè)務。每個討論班的學生組建若干個研究團隊,形成5人左右的研究小組,分工協(xié)作,形成小組研究報告,由發(fā)言人代表本組作主題發(fā)言,其他小組成員質疑、提問。教師針對發(fā)言情況進行啟發(fā)、引導、點評、總結。學生在配合大班理論課和小班討論課的過程中有目標、有計劃地在教師的指導和監(jiān)控下,借助課程網站以及教材等參考資料進行自主學習,對于難以理解的問題可在課程網站的在線交流平臺上選擇老師,進行發(fā)帖提問。
2.教學實施步驟
大班理論課。大班理論課任課教師任務如下:第一,對課程理論體系進行提煉總結;第二,針對課程教學目標,主要講解重點、難點、熱點問題;第三,講解獲取知識的方法;第四,有針對性地講解與引導學生質疑的問題。
小班討論課。(1)確定討論題目。討論題目應該是開放式內容,與現(xiàn)實密切結合,關注社會熱點問題,不應有標準答案,能很好地調動學生探索積極性。主講教師依據(jù)課程培養(yǎng)目標及教學大綱,初步擬定研討主題,交由課題組成員集體討論決定。研討匯報課2周之前,布置任務,將討論題目下發(fā)給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完成。每個自然班確定2-3名輔導教師。(2)分班分組安排。①分組安排應保證每個組員在本門課程進程內有一次匯報題目合作完成結論的機會,以4至6人為宜。②各學習小組確定組長,由組長進行小組合作研討崗位分工,并與輔導教師聯(lián)系指導事宜。安排小組課下進行2-4課時的課外交流學習,最終完成小組的研究結論報告。(3)研討課程安排。小班討論課上,輔導教師闡述當次研討的意義、目的以及要求,然后分組由小組發(fā)言人代表本組作研討結果報告,輔導老師和其他同學進行質疑、提問。輔導教師針對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配合程度等做出評價,并及時糾正出現(xiàn)的錯誤與問題。最后對總體情況進行總結。
實施效果評價
1.模型構建和數(shù)據(jù)來源。為了評估“合作研討”式教學的效果,了解學生對“合作研討”研討式教學法的看法,筆者選擇一個班級的35名學生進行了跟蹤調查,梳理其調查問卷及測評成績。經過整理與分析,作為數(shù)據(jù)來源(調查結果數(shù)據(jù)見附表)。為了實證評價教學方法的優(yōu)劣,需要構建二元選擇模型。因變量(IMPROVE)表示在接受新教學方法后成績是否改善,如果改善,記為1,未改善,記為0。解釋變量(ACCEPT)代表是否接受新教學方法,如果接受,記為1,不接受,記為0。其他解釋變量有兩個,(AS)為平均分數(shù),(TEST)為一門課程一次測驗得分。由于平均分數(shù)的高低可以度量所選教學方法的效果,而測驗分數(shù)直接體現(xiàn)了教學效果的好壞,因此用平均分數(shù)及測驗得分作為解釋變量,建立度量學習效果模型為:
improve*=β0+β1×as+β2×test+β3×accept+ε
其中,improve*為IMPROVE的不可觀測的潛變量。
分析結果。分析工具:eviews8.0。Logit模型估計結果如下:
具體模型估計表達式:
improve*=-6.952+0.068×as+0.007×test+1.343×accept
z=(-2.65)(2.43)(0.02)(2.37)
由此可見:
(1)解釋變量as、accept。參數(shù)估計值的z統(tǒng)計量比較大且與其相應的概率值比較小。說明這兩個變量在統(tǒng)計上是顯著的,從而表明as、accept對提高學生成績有顯著影響(其中as的z統(tǒng)計量為2.43,相應的概率值P為0.0149;accept的z統(tǒng)計量為2.37,相應的概率值P為0.0175)。
(2)解釋變量test參數(shù)估計值相應的概率值較大,統(tǒng)計上不顯著。說明test對提高學生成績沒有顯著影響(test的z統(tǒng)計量為0.02,相應的概率值P為0.7630)。
(3)LR統(tǒng)計量較大(14.25194),相應的概率值為0.002582,表明模型整體上是顯著的。
(4)利用Logit模型的系數(shù),可以給出合作研討教學方法對學習成績影響的概率如下。
當accept=0時:
其中,測驗得分test取均值83.8。
2.問卷調查。針對“合作研討”式教學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為了解學生對“合作研討”研討式教學法的改進意見,筆者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共發(fā)放問卷112份,回收112份,有效問卷110份。經過整理與分析,得出以下數(shù)據(jù):
調查內容1:是否愿意主動參與合作研討
從以上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
(1)“合作研討”式教學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79.09%的學生愿意參與合作研討。而愿意主動參與討論的原因中,對該門課程及話題感興趣占37.93%,比重最高。由此可見,“合作研討”題目選擇至關重要,要選擇與課程相關的、讓同學們感興趣的專業(yè)案例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熱點事件。(2)“合作研討”式教學切實提高了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在110個受調查學生中,有26人認為愿意參與合作研討的原因是有助于知識的掌握,占愿意參與人數(shù)的29.89%,列愿意參與原因的第二位。只有5人認為對知識掌握無意義,占總人數(shù)的4.55%。可見“合作研討”式教學切實提高了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3)不愿意參與“合作研討”式教學的原因值得關注。在不愿意主動參與研討式教學的原因中,怕回答錯誤的占39.13%。這一數(shù)據(jù)值得關注。說明教師在課堂上長期實行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體的“講授→接受”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形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習慣,不愿意拋頭露面、積極參與、主動學習,這會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
調查內容2:對“合作研討”式教學的態(tài)度
從學生對“合作研討”式教學的態(tài)度統(tǒng)計分析中可以看出:學生對“合作研討”式教學非常支持。有94.55%的學生態(tài)度認真,有90.91%的學生在“合作研討”過程中有較多收獲。說明在“合作研討”式教學法實施的課堂上,學生認真聽講、精力集中,在后續(xù)課程、其他專業(yè)的教學中推行“合作研討”式教學是可行的。
調查內容3:“合作研討”中遇到問題的解決途徑及擔任組長的意愿
“合作研討”式教學中“合作”非常重要,遇到問題時,學生更傾向于找同學合作解決,占比為61.82%,可見“合作研討”式教學有助于學生團隊協(xié)作意識與能力的提高。
在“合作研討”式教學中,小組組長擔任著與組織小組合作研討、記錄研討情況、匯報研討成果、與老師交流等職責,任務繁瑣而重要,有42.73%的學對擔任組長持無所謂態(tài)度,有25.45%的學生表示不愿意擔任組長。這說明學生對上講臺講解和交流研討成果的積極性不夠。教師應該給學生更多的鼓勵、指導和幫助,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主體地位的發(fā)揮是未來研討式教學模式探討應重視和加強的一項重要內容。
結論與建議
1.研究結果
“合作研討”式教學法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效果,解決了長期以來理論課教學存在的一些頑疾,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合作研討”式教學法改變了長期以來許多教師沿用的“粉筆加黑板”“教材加教案”的自說自念、照本宣科式教學方法,有效凝聚了學生對課程教學的關注度。使沉悶、枯燥的課堂變得活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憑借各種渠道搜集相應知識,掌握相關要點,順利完成任務,享受自主攻克難關、解決問題的喜悅。在合作研討的過程中,甚至還出現(xiàn)很多創(chuàng)新點,是老師始料未及的。
在“合作研討”式教學過程中,有別于傳統(tǒng)教學中的課堂提問等間歇參與方式,學生全程參與了課程教學。在研究、討論的過程中增強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增強了團隊協(xié)作意識,在匯報的過程中提高了口頭能力。“合作研討”式教學充分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專業(yè)課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有效改變了傳統(tǒng)課程考核存在的一些弊端。發(fā)揮了大學生自己在課程考核中的參與度,避免了課程考核中平時成績的空白現(xiàn)象,使成績更能衡量學生掌握知識與學習的能力。
2.對策建議
教師要轉變角色,重新認識“課堂”。“合作研討”式教學一方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提高了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做更多的工作和制訂周密的教學計劃,給了教師提高業(yè)務水平和科研學術能力的壓力,向教師提出了挑戰(zhàn),推動了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轉換。在課前教師要精選案例、準備素材,對于網絡上的教學資源及時維護。不僅需要掌握專業(yè)知識,而且需要掌握專門的軟件知識。由于理論課的抽象性,要求教師對授課內容高度概括,精煉要點。因而在呈現(xiàn)方式上也要具有趣味性,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輔導課堂、討論課堂要求教師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經驗,敏銳地發(fā)現(xiàn)學生的困惑,及時解決學生的難題。遇到學生提出教師從未想過或遇到的問題,能否及時解決這些問題,這樣的要求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教師的信念決定著課堂教學改革實踐的成敗。在推進一種教學方法的實踐過程中,教育管理者和教師應該樹立科學的教學觀,正確對待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改變,正確對待師生角色的轉換,以積極、開放的心態(tài)嘗試和面對不同的教學方法給教學帶來的改變,并且認真總結其中的問題,實現(xiàn)教學方法的變革,提高教育培養(yǎng)質量。同時,要學會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和學習,并且為學生提供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此外,在實踐過程中,教育者不應忽略學生個體差異,要保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信心,關注學習者的心理狀態(tài)。
學校應提供必要、足夠的支持。越來越多的教學方法的改革需要依賴現(xiàn)代信息技術來實現(xiàn),需要一個開放的現(xiàn)代教育環(huán)境。因此,學校應該為學生課外訪問網頁、在線學習提供基礎網絡和相關的終端設備,為師生和生生在線交流提供良好的網絡信息環(huán)境。隨著信息全球化的發(fā)展,網絡中的優(yōu)秀教育信息資源越來越多。考慮到教師的教育技術水平現(xiàn)狀和學習技術實踐的不足,避免教師時間和教育資源的浪費,學校應建設儲備豐富、共享的課件視頻資源,向教師提供豐富的、可共享的課件和視頻資源。這樣一方面可以發(fā)揮名師的示范作用,保證教學資源的質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教師把有限的時間投入到其他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中,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要綜合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是盡善盡美的,合作研討式教學法在實踐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和缺陷,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加強對過程評價、專題確定的關注和研究。此外,教學方法的選用不是單項選擇題,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只采用一種教學方法。要想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必須在一門課程、一節(jié)課堂上根據(jù)具體情況,綜合考慮,根據(jù)情況選擇不同教學方法。如英國考文垂大學就用制度規(guī)定教師每15分鐘必須更換一種教學方法。只有將各種教學方法結合起來,靈活運用,并不斷探索總結新的教學方法,才能夠保證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馮梅:《研討式教學法在高校西方經濟學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學位論文,貴州師范大學,2014。
[2]姜玲:《哈佛大學的討論課制度對我國高校的啟示》,《教育研究與實驗》2009年第28(S1)期,第34-37頁。
[3]趙海燕、關輝:《加拿大高等教育的特色及其啟示》,《江蘇高教》2007年第4期,第141-143頁。
[4]管斌:《日本研究型大學培養(yǎng)學生“基礎能才”的探索——以名古屋大學“基礎討論課”為例》,《外國教育研究》2011年第9期,第55-59頁。
[5]曾憲皆:《試析郭漢民教授的研討式五步教學法》,《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年第5期,第121-126頁。
[6]鐘育南、王潔:《實施研討式教學方法培養(yǎng)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第46-47頁。
[7]王怡、劉建林:《以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改革促進新建本科院校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陜西教育》2011年第4期,第127-128頁。
[8]王思懷:《思政課教學中“五步教學法”的實踐與探索》,《商洛學院學報》2012年第6期,第69-74頁。
[9]韓時琳、趙利平、曹周紅:《研討式教學模式在工程類專業(yè)課中的應用探索》,《高教論壇》2015年第5期,第51-5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