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聲唱法在中國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受到了人們的重視和喜愛,當前運用美聲唱法演唱漢語歌曲已經成為一種較為典型的歌曲演唱方式,在大型晚會上經常被運用,表現出良好的藝術美感和演唱效果。美聲演唱也是高等院校開展聲樂教學的過程中經常用到的重要教學方式,但在美聲演唱過程中咬字不清的問題卻一直困擾著美聲教育工作者,成為美聲教學的一大難題。基于此,本文結合美聲演唱的基本現狀,對美聲演唱中的漢語歌曲吐字問題進行了簡單分析,并提出了幾點針對性的訓練方法,希望對美聲唱法教學工作者以及美聲演唱學習者有所啟示。

關鍵詞】美聲唱法 漢語歌曲 吐字問題 訓練方法

前 言

美聲唱法發源于17世紀初的意大利,其名稱的原意為“優美的歌唱”,在傳入中國后,被翻譯為“美聲”。美聲唱法不僅僅是一種發聲方法,更代表著一種成熟的演唱風格,也代表著一種聲樂流派,對中國現代聲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美聲唱法要求歌手在演唱過程中吐字清晰似一串珍珠一般,不可因為母音的轉換和咬字的動作而破壞美聲音樂的線條美感。但由于美聲演唱漢語歌曲時發音方法的特殊性,導致不少人在用美聲唱法演唱漢語歌曲時出現了吐字不清的問題,嚴重破壞了演唱美感。對此,我們有必要通過理論結合實際的方式,對吐字不清的問題進行針對性改善,以科學的訓練方法,幫助演唱者提升美聲唱法的能力。

美聲唱法中漢語歌曲吐字問題分析

美聲唱法在中國聲樂領域以及老百姓心中無形中被冠以了“陽春白雪”的頭銜,因其充滿美感高雅,普通人掌握起來難度大。中國傳統歌曲的演唱多是建立在漢語普通話的基礎上,而以意大利語為原載體的美聲唱法傳入中國后,在融合中國漢語普通話這一歌詞載體的時候,出現了一些適應性方面的問題,其中最顯著的問題就是吐字不清。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字頭不準。字頭即指的是漢字聲母的輔音部分,在用美聲唱法演唱漢語歌曲的時候,字頭所占的音符時值較短,因而不少演唱者都會出現字頭不準的情況,具體表現為字頭“噴口”無力,字頭著力點把握不準等現象。例如,在發“chang”這一字音的時候,由于字頭“噴口”力量不足就容易讓人聽起來像“ang”,不僅影響到了歌曲字義的表達,也容易導致觀眾無法理解歌詞內容,造成歌曲演唱美感下降。其二,字尾不清。字尾指的是漢字吐字的結束部分,即漢字拼音的韻母收尾部分,一些美聲演唱者在用美聲唱法演唱漢語歌曲時容易出現字尾不清的問題,要么字尾不歸韻,字腹過于飽滿導致字尾失去時值;要么字尾進入過早,占用了字腹的時值,導致發音頭重腳輕;要么字尾發音過重,導致上一個字和下一個字之間發音不連貫,給人帶來聽覺裂痕。其三,聲調不正。聲調即指的是漢字發音時高低升降的音高變化,在用美聲唱法演唱漢語歌曲的時候,一些演唱者過于重視美聲唱腔的把握,而忽視了對于漢字聲調的把握,導致美聲唱法演唱出的漢語歌曲看似有美聲唱腔的感覺,實則細聽起來不倫不類,喪失了漢語歌曲原本應該具有的語言美感。

美聲唱法演唱漢語歌曲時的吐字訓練方法

基于中國歌唱者用美聲唱法演唱漢語歌曲時容易出現吐字不清的問題,我們應當強調用科學的訓練方法。在學習基本的美聲演唱技巧時,要加強漢語歌曲演唱的咬字發音訓練;在把握漢語、意大利語在發聲方面存在差異的基礎上,充分借鑒傳統民族歌曲演唱中吐字發音的技巧,針對性地解決美聲唱法演唱漢語歌曲時出現的吐字問題,提升美聲演唱者用美聲唱法演唱漢語歌曲的水平。

1.對漢字發音的聲調進行系統訓練

聲調是漢語中特有的語言元素,彰顯出漢語在聲音表達方面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在演唱漢語歌曲的過程中,口齒清楚是基本的要求,而漢字聲調的發音是否標準,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歌唱者的演唱“口齒”,進而影響到歌曲演唱的美感。在用美聲唱法演唱漢語歌曲的過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演唱者容易出現漢字聲調把握不準的情況。因此,必須采取系統性的訓練方式,對演唱者的漢字聲調把握能力進行良好訓練,在熟練掌握漢字發音聲調的基礎上,幫助演唱者利用美聲唱法演唱漢語歌曲。對漢字發音聲調進行系統性訓練,一方面要逐字訓練演唱者的基本發音標準度,讓演唱者有效掌握每一個漢字的聲調表現方式,準確發音。而對于聲調不準的字音,要反復訓練,直至發音聲調符合漢字發音標準,尤其是對于普通話發音受方言影響較大的演唱者,必須重點訓練其漢字發音的聲調。另一方面,在逐字發音訓練達標后,要繼續訓練演唱者整句話的發音控制能力,讓演唱者在基礎的逐字發音能力過關后,趁熱打鐵對整句話的連續發音進行有效訓練,幫助歌唱者在快速念出一句話的時候,仍然可以做到準確把握句子中每個字的發音聲調,為演唱者的美聲演唱打好基礎。

2.對漢字發音的吐字進行訓練

在漢字發音時,講求吐字清晰、字正腔圓,而達到這樣的吐字要求,需要演唱者具有熟練的漢字語言發音能力。漢語歌曲的演唱必須以把握發音的準確性為基礎,在此基礎上的演唱才能連貫,才能抒發演唱的藝術美感。對漢字發音的吐字進行訓練,要求演唱者熟練掌握每個漢字字音的字頭、字腹、字尾的發音方法,并將字頭、字腹和字尾連貫起來完成漢字的發音過程。在掌握正確的發音方法和連貫性后還要富含感情,基本要求是咬字準確、吐字清晰、發音自然、字正腔圓。美聲演唱者在日常的演唱訓練中,要重視漢字發音吐字方法的訓練,以科學準確的漢字發音方式進行日常對話及訓練,逐步提升自身的漢字發音吐字能力。

3.科學借鑒民族傳統聲樂的吐字方法

民族傳統聲樂經歷了長期的發展歷程,形成了一套非常科學的,基于漢字語言的聲樂吐字方法,在演唱過程中以吐字清晰、發音生動的特點受到聽者的喜愛。演唱者在學習美聲唱法的時候,可以借鑒民族傳統聲樂的吐字方法,對漢字的吐字發音進行訓練,再用美聲唱法將漢語歌曲演繹出來。民族傳統聲樂的吐字訓練有一套成熟而完整的訓練方法,總結起來就是“四呼”“五音”“十三轍”。“四呼”指的是開、齊、撮、合。“開”指的是開口呼,“齊”指的是齊齒呼,“撮”指的是撮口呼,“合”指的是合口呼,用來訓練字腹的發音。“五音”指的是喉、舌、齒、牙、唇,唇音的著力點在唇,發音時雙唇或唇齒相配合;牙音發音時牙床用力,舌面和硬腭相配合;齒音即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發音時上下齒與舌尖相配合;舌音發音時舌尖和硬腭相配合;喉音發音時舌根與軟腭相配合。“十三轍”指的是漢語發音的十三韻腳,是對漢字吐音和歸韻的分類。通過對“四呼”“五音”“十三轍”民族聲樂傳統吐字方法的訓練,演唱者將會更好地掌握漢字基本的發音吐字方式。

4.美聲唱法和漢語歌曲的結合運用

在掌握了基本的漢字發音吐字方法后,美聲唱法和漢語歌曲的結合就成為了下一步的訓練內容。美聲唱法和漢語歌曲的結合運用必須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即在掌握基本的漢字發音吐字基礎上,先演唱一些用美聲唱法演唱時難度較小的漢語歌曲,熟悉用美聲唱法演唱漢語歌曲的基本規律和基本感覺后,再進行一些難度較高的漢語歌曲的美聲唱法演唱訓練,如此循環遞進,穩步對歌唱者的漢語歌曲美聲唱功進行訓練。在美聲唱法的訓練過程中,切忌將漢字發音和美聲唱法相割裂,此二者是緊密聯系的。對漢字發音進行準確把握并不意味著美聲唱法表現力就會下降,而對美聲唱法的良好展現也并不意味著必須放棄漢字的準確發音。在實際的美聲唱法訓練中,應當堅持漢字發音和美聲唱法良好結合的原則,既重視演唱過程中漢字發音吐字的準確性,讓聽眾可以聽清楚每一個字音,也要重視演唱過程中的美聲唱法表現,將美聲歌唱的技巧、方法充分融入到歌曲演唱當中,將美聲唱法的歌唱風格、藝術魅力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贏得聽眾的認可。

結束語

美聲演唱漢語歌曲是當前舞臺歌曲演唱的一種重要方式,并獲得了觀眾的廣泛喜愛和認可。基于美聲唱法中漢語歌曲咬字吐字不清的客觀問題,我們以科學的訓練方式對演唱者進行訓練,這已經成為當前歌唱者提升自身漢語歌曲美聲演唱能力的基本途徑。相關美聲演唱教師和學生都應當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只有通過系統的、持續的科學訓練,才能穩步提升自身的漢字咬字吐字能力和美聲演唱能力,并將二者融合到漢語歌曲的美聲演唱當中,全方位實現美聲唱法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瓊:《美聲唱法演唱漢語歌曲咬字吐字問題研究》,《黃河之聲》2015年第21期,第81-82頁。

[2]德吉措:《美聲唱法演唱漢語歌曲咬字吐字問題探討》,《戲劇之家》2015年第10期,第79頁。

[3]袁冬:《美聲唱法演唱漢語歌曲中的咬字吐字問題》,《戲劇之家》2015年第21期,第64、71頁。

[4]祿德會:《美聲唱法演唱漢語歌曲的咬字問題分析》,《北方音樂》2015年第7期,第139、141頁。

[5]張永婷:《探討美聲唱法唱漢語聲樂作品咬字吐字問題》,《通俗歌曲》2015年第11期,第93頁。

[6]羅宏毅:《淺談美聲唱法唱漢語聲樂作品咬字吐字問題》,《通俗歌曲》2016年第9期,第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