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對傳統的理解和超越
作者: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教育學博士 徐賜成
發布時間:2017-10-09 11:32:5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談到傳統文化與中國夢的關系時指出:“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先人們早就向往人們的物質生活充實無憂、道德境界充分升華的大同世界。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的發展過程。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毋庸諱言,目前“物質生活的充實無憂”已基本實現,而“道德境界充分升華”的提升空間仍然很大且道路漫長。因此,發展和提升教育事業就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和基礎性意義,而教育該如何發展就成為實現中國夢和社會進步完善的根本性問題。
教育是指向未來的,但卻是基于傳統的,教育是從傳統走向未來的橋梁,是通過對傳統的理解和超越而走向未來。這是教育發展之根本,也是教育進步艱難之根源。究其實,教育發展就是首先要厘清傳統,從而才能認準要爭取的未來。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過程最根本最艱難的問題就是如何處理繼承傳統和面向現代化問題,如今不斷升溫的傳統文化熱、國學熱,反映出的事實是如何對待傳統仍然晦暗不明。當我們要實現文化思想的現代化而遇到困惑時,直覺告訴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傳統;當我們要繼承和發揚傳統時,又不容易說明白什么是傳統,要繼承和發揚哪些傳統以有利于自主的現代化進程。
在此背景下,2017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意見》從“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三個方面界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并要求“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將傳統文化教育貫穿國民教育始終。
目前,在內容清楚、要求明確的情況下,如何把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轉化為具體的教育實踐,各地各方面正在積極探索,諸如“誦讀經典”“詩詞大會”“傳統節日紀念”“高雅文化進校園”等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基于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注意做到三個“堅持”:一是要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時代精神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相結合,特別是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避免脫離時代、脫離社會的“復古”傾向;二是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學生成長需求的階段性特征相結合,做到內容活潑、形式多樣、可接受性強,避免簡單粗暴、刻意造作的“官樣”傾向;三是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學生生活實踐和學校發展特色相結合,避免千校一面、千花一色的形式主義傾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教育的基礎和重要任務,是從兒童教育開始貫穿人生始終的根本性問題,是人生的底色、社會的基石,需要用長遠的眼光、開放的思想高度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