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略名師名校風采 探索學校發展新路
作者:渭南市臨渭區渭河小學 李福利
發布時間:2017-10-09 14:48:3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前些日子,我參加了北師大校長研修班培訓。赴京學習歸來,盤點收獲,感悟頗多。專家的報告如拂春風,如沐春雨,一次又一次讓我感受到了大師的風采。
一、校長是學校的領跑者,讀書學習勇創新
“校長是個‘領跑人’——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引領著全校教職員工不停地奔跑,帶領著一茬又一茬孩子不停地奔跑。”這是人大附中劉彭芝校長對于“校長”一詞的理解。她開放的、前瞻的、跳躍的教育思維領跑著中國基礎教育。敬佩之余,我在靜心思索,如何做校長?
讀書學習,豐富底蘊。學校是傳承文化的載體,應該是最有“文化”的地方,用文化引領教育應該是教育的最美境界。校長要有文化,有內涵。“一個好學的人不一定能當校長,但一個校長必須是好學的人。”作為校長,要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盲讀,開闊視野,豐富底蘊;走讀,行千里路,讀萬卷書;研讀,圍繞問題和研究的課題讀。
追求專業,勤于反思。校長的專業精神,能給學校發展注入活力,讓學校“開放”,讓教育“放開”。校長要勤于思考,辦什么樣的教育?培養什么樣的學生?如何引領教師、發展學校?通過不斷的思考,形成正確的辦學思想和辦學思路,并將其付諸教育實踐中,整合學校資源,促進師生成長,引領學校發展。
心懷大愛,務實創新。“愛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愛是自然流溢的奉獻。”有了愛,才能視學校為家庭,視學生如子弟,視同事為手足,才能全心全意無私奉獻。從這個意義上說,校長就是一種愛,一種需要校長用希望去品嘗的愛;是一種播種,一種需要校長用心靈去潤化的播種;是一種收獲,一種需要校長用勤勞和智慧去耕作的收獲。做校長,求真務實是根本,創新發展是方向,與時俱進追求卓越無止境。
二、學校文化是學校的生命和靈魂,文化立校蓄內涵
學校文化是學校的靈魂,它凝聚了全校師生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信念、共同的愿景、共同的努力方向,是學校內涵發展水平與辦學品質的體現,是學校個性魅力與辦學特色的體現。學校文化在學校發展中起著統領、規范、激勵、熔爐的作用。“一所學校的開啟,不是校門的開啟,而是文化的開啟。”唯有文化的注入與引領,才是高品位辦學的窗口。對一所新建學校來說,立校要從建構學校文化開始。
文化是軟實力,無形的文化需要通過有形的形式來表現。要樹立先進的文化理念,充分挖掘學校所在地域特有歷史淵源和文化因素,結合自己的教育理念、文化追求、班子成員的思想以及老師們的見解加以選擇確定,著力培育學校鮮明的文化特色。從確立學校文化目標、文化愿景、辦學使命、學生成長與教師發展目標做起,全面系統規劃學校文化發展,構建適合校情、引領學校發展的校園文化,讓校園文化外顯于形,內化于心,努力實現在學校的每個細微領域,如物質載體、制度規范、行為方式、符號表達等,浸潤學校文化精神,力求精致優雅、特色鮮明,品味高遠。
三、課程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課程引領促成長
課程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依據,是學生成長成才的保障。教育理念、人才培養的要求集中體現在課程之中。一個學校實施什么樣的課程以及如何實施課程,反映并決定了這個學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和能培養怎樣的人。
課程在學校教育教學中的核心地位決定了課程改革是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內容。沒有課程改革,教育改革必然成為空中樓閣。專家告訴我們,課程改革要以育人目標、核心素養、時代特征、社會需要、學校定位、學段特征、教育需要與學生需要、學生特點與發展規律等作為依據,以“創設適合每個學生發展的教育,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為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為目標。
作為一所剛剛起步的學校,我們實施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配套使用,并努力做好課程的融合、補充與發展。首先我們努力開齊開足國家課程,積極致力于國家課程校本化的研究。在課程實施過程中,促進教師、學生和教材三者之間的平等互動。其次,落實地方課程,立足于地方,服務于地方。其三,立足學生實際和本土特色,開發學校課程。發現學生最希望開設的校本選修課,全力重點推進校本課程本土化,挖掘本土資源,開發寬厚校本課程,將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整合為一體,以體現學校的辦學宗旨,促進師生全面發展。課程是學校的名片,是學校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我們必須站在學生的視角、站在學科的視角,聚焦未來課程建設,讓課程真正為學生發展服務。
四、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導師,培訓學習促發展
學校要發展,關鍵在教師。教師的水平有多高,學校的發展就能走多遠。教師素質及其專業發展直接關系到學校的質量,是實現學校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根本。
倡導學習,發展專業。提倡經典專著的閱讀,讓高品位的閱讀去滋養教師的精神,促進教育智慧的形成;實施課題研究和校本研修,堅持以教師的需求為導向,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以《教師專業標準》為指導,通過課程規劃、課程開發等學科系統性建設,提升全員的專業素養;健全制度,建立長效的同伴互助機制、課題促進機制、反思成長機制等,保障專業發展。
培養培訓,打造名師。將培訓學習作為教師成長的重要途徑,加大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力度,搭建教師成長的平臺。學習名師,感悟成功的軌跡;自學進修,主動參加外出研討交流;同伴互助,借助網絡與同行交流;著眼謀劃,主動進行職業生涯的規劃設計。
營造氛圍,強化梯隊。通過師徒結對、青藍工程等扎實新生代力量。通過校內首席教師、學科帶頭人、名師骨干、青年新秀等各類先進評選、教師專業評估,創設激勵教師多樣發展的機制,營造主動向上,追求卓越的教師專業發展氛圍。
領略名師的教育智慧,反思我們的教育實踐;借鑒名校的成功經驗,再理學校發展新思路。仰望星空,繁星似錦;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