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創新教育之我見
作者:西安市第二中學 孟 欣
發布時間:2017-10-09 15:46:3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作為21世紀我國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教育界對創新教育的基本理論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本文僅對如何強化中小學創新教育提出幾點淺見。
一、創新教育的核心。創新教育要使每個學生將來作文明進步的推動者,要求每個教育者都要努力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努力使學生的創造精神得到最大的發揮,把他們的生命活動納入造福人類的崇高事業中。
作為教師,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知識既可以成為創造力的翅膀,又可以成為創造力的羈絆。創新教育要使每個學生都破除靜止的知識觀,樹立動態的知識觀。要使每位學生能自覺認識變化、適應變化、促進變化,形成“萬物萬事都是變化的”認識模式,這樣的知識和認識模式更有益創造潛能的發展。
創新教育必須建設一支具有創新思想和創新能力的教師隊伍。
塑造教師健康的人格,激活內驅力是創新型教師隊伍的關鍵。一個教師的創造能力不僅受其知識結構的影響,還受其人格的制約。教師應具有的人格特征的內涵表現在諸多方面,但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奉獻精神,這是教師健康人格特征的根本;二是自我完善的主動性;三是敢于創新的精神。在教學中敢于打破陳規,探索新的科學的教育模式。一位缺乏奉獻精神和主觀能動性的教師,一位沒有創造力和創造精神以及百折不撓的教師,就不能充滿創造活力。因此,加強教育引導,塑造教師健康的人格,是培養教師創造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二、創新教育的方法。應試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建立在倉庫理論基礎之上的,這種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人難以應付知識經濟時代瞬息萬變的知識變化和發展的復雜局面。應試教育旨在對學生進行篩選,結果大多數學生的創造潛力得不到開發,多樣化的創造個性得不到培養。“應試教育”又是一種畸形發展的知識傳遞模式,它通過反復的灌輸、強化作業等手段,以外在的壓力推動學生的學習,使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效率依賴外部促動,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創造力喪失殆盡。為此,選拔培養的人才也多成為高分低能、高學歷低創造力的人。
創造性教學將揚棄“應試教育”的弊端。創造性教學是在主體教育理論指導下,運用認識論、心理學和創造學等原理,從教學自身規律出發,以培養學生的創造素質為主要目標,具有靈活性、敏捷性、獨創性和開放性的發展性教學過程。
創造性教學過程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特征:一是以問題作為整個教學過程的出發點和歸宿。創造性教學過程始于問題,推進于問題,收獲于問題。學生對問題產生困惑并產生求解問題的愿望,這是創造性教學過程進行的前提。二是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求異思維。創造性教學體現在教師的創造性教授與學生的創造性學習兩個方面。從教師方面而言,教師在設計教學情境,提示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手段和運用教學方法等方面都要盡量以新奇、獨特的方式展示在學生的面前。就學生而言,它主要表現為學生的創造性想象非常豐富。因此,在創造性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科教學任務的要求和教學活動的性質特點,精心設計教學活動,著力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三是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教學過程中的自主性主要是針對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而言。自主性是指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創造氛圍或情境之中,在教師啟發引導下,學生個體獨立地去發現問題,抓住問題的實質,從不同角度遵循不同的思維方式,努力探求多種求解問題的方式方法。它最終表現為學生獨立自主性、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四是教學過程的多種開端。在創造性教學過程中,教學進程不是刻板地遵循感知教材、理解教材、鞏固知識和運用知識等形式化的階段,而是要充分表現出組織形式的多樣化,創造思維發展的突破性。五是在教學過程中,重視發散思維和復合思維的整體性。在創造性教學過程中,借助發散思維,可以引起學生廣泛的自由聯想,思路開闊,從而獲得許多新穎的解決問題的方案。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教學過程中應特別注意培養和訓練的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