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有點個性的教師
作者:渭南高級中學 姜小衛
發布時間:2017-09-29 11:20:5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學生評價我“有個性”時,是帶著欣賞的笑容的。對于這個我也認同的“個性”,可能要追溯到兩位恩師,一個是我高三時候的班主任夏忠麗老師,另一個是研究生時候的導師屈雅君老師。
個性有時候是感性的,是溫暖的,是可觸可見可比較的。14年前,我選擇就讀文科,夏忠麗老師成為我的班主任,第一節班會課上,她點了我的名,并讓我做了她的班長。我略有惶恐,盡管之前也一直是班干部,但畢竟這是一個新班,我與夏老師并不熟識,況且班長一職沒有經過班級選舉。下課后,我去找夏老師溝通,她說:“你沒有問題,我相信你。”就這樣,我成了她的班長。當然,這或許不能作為有個性的有力證據。
最明顯的個性,應該是夏老師的衣著,數不清她有多少新衣服,尤其是到了春末夏初的季節,這時的夏老師變得格外清麗優雅時尚。印象中她的服裝樣式多,風格也多,當然,她更換得也快,以至于,一件衣服穿得時間稍微久了點,我們就開始期待她的下一次盛裝。這樣頻繁換衣,與質樸節儉之類的詞語是搭不上調的,但是卻陪伴我們度過了緊張煩躁的備考,度過了單調乏味的高三,迎來了我們這屆最輝煌的成績。
多年以后,聽女性朋友調侃說自己的衣櫥里永遠少一件衣服時,我總想起夏老師。在我的印象中,她的換衣成了她作為英語教師浪漫的見證,成了她教育敘事最重要的一筆,從而,絢爛了我們十八歲的青春,也絢爛了整個夏季。
2016年12月,省上組織的校長培訓班,我作為旁聽生前去聽課,意外地在花名冊中看到了夏老師,迫不及待地撥通那存了13年的電話號碼,約定好校長培訓班在渭南參觀時我們見面。這次見面,夏老師的活力依然在,還是那樣的時尚動人。當我談起她著裝觀念對我的影響,以及對我們這代學生審美的影響時,那種因許久不見而產生的生分感隨著這個輕松的話題煙消云散。而當年選我做班長的事情,早在高中畢業時,夏老師就給了我答案——她目睹我將生病的舍友送往醫院時表現出來的果敢,所以篤定我能做好她的班長。估計這樣的小事,她現在也不一定能記得了吧!
今年,聽聞夏老師已經成為我高中母校的校長,在為她高興的同時,我也想說,我相信你,你能做好!
個性或許就像著裝,誰說教師就一定要衣著古板陳舊呢?當然,個性也不僅僅表現在感性的認知上,有時候還需要理性的抉擇和堅持。最近重溫《腰間掛著詩篇的師大》時,被我反復摩挲過的《今生一件事》打開了關于恩師屈雅君的記憶閥門。
“想想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親手建起了中國第一座婦女博物館。”這是寫在《今生一件事》的開篇語,從這便開始了婦女博物館出生成長經歷的講述。從李小江教授手中接過400多件婦女人類學藏品開始,屈老師就像套上了一副枷鎖,從此走入另一種人生。她奔波,闖入陜師大趙世超校長的辦公室,用一分鐘的陳述使博物館絕地重生;她奔走,帶著區區幾人的團隊搜集征集藏品,讓新建館在師大長安校區熠熠生輝,成為陜師大對外交流的一張名片;她奔跑,堅定地走公益道路,絕不動門票收益的念頭,經過她的堅持與努力,館里的藏品已達到2100余件,整個展廳因之舞動著詩意與靈動。
在我讀研的時候,一座現代化的博物館已然矗立在師大長安校區,我沒有參與建館,但在今天讀到老師講述的心路歷程,仍能感受到她所承受的壓力,面臨的困難,為此,經她手撫摸過的每件藏品,不僅有著動人心弦的故事,還有沁人心脾的溫熱。
在博物館里,她給我們授課,給我們指導論文寫作,也聽我們講述自己的困惑。畢業論文開題時,我的開題報告受到了老師們的質疑與批評,他們認為,電視劇不能進入研究生的選題范疇,更何況是家庭倫理劇。我哭著鼻子結束了開題報告,感到從未有過的迷茫無助,推倒重來,那就意味著幾個月的心血全部白費,更何況,新的選題我一點興趣也沒有。屈老師聽聞我開題的經過,反倒很輕松地說,我覺得可以寫,你可以堅持。
我聽了屈老師的意見,重新查閱資料,并且與其他教授交流意見,保留論文選題,縮小切入點。2011年6月,我的論文盲審意見回來,全部為優秀,論文 答辯也獲得優秀。在畢業聚餐時,一位教授說,你是我見過第一個哭著鼻子開題,笑著結題的。我笑了,趕緊將一杯薄酒端起敬給屈老師,我從心底感謝她給予我的這份堅持!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前兩年到師大辦事,專門去了一次博物館,但屈老師沒有在。打了一通電話,聽著那熟悉的聲音,倚在博物館義賣展柜邊,突然就想讓時間停留下來,好讓我再仔細看看這些浸著老師心血的展品,好好回憶下老師曾經講過的故事。
從教以后,每當學生有自己獨特的想法時,我總是給予鼓勵;每當學生有個性的表現時,我總是加以引導,從不排斥。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一個個曾經迷茫、徘徊卻又滿懷憧憬的我。現在,不知道多年以后,我的同學們是否還會像今天憶起兩位恩師這樣憶起我……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常常在想,如果我們自身沒有獨立的精神和靈魂,沒有個性的生動與閃光,沒有自主的意志和理想,那我們又該如何教育學生,影響學生,如何去踐行教育的信仰?如果我們生活的色調是暗淡的,我們的工作只是謀生的手段,我們的教育缺乏應有的情懷時,我們如何去培養陽光快樂,有抱負、有情懷的學生?而現在,當往事一一重現時,我仿佛找到了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