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交往情感、行為問題的教育引導與矯正
作者:陜西省西安中學 李文耀
發布時間:2017-09-29 11:19:0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健康生活”是中國學生發展六大核心素養之一,其內涵表現方面很多,其中“健康的人際關系”和“身心健康發展”是中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體現。長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中學生交往方面,特別是男女學生交往方面,出現了許許多多“非健康”的交往情感問題和行為,公園、餐廳、酒吧、車站、地鐵、街道,經常能看到身著校服的青少年男女學生目無一切的“親密”行為,這些行為的蔓延趨勢和幾乎“公開化”,一是反映了社會快速發展導致誘因增加;二是反映了社會道德觀多元化的趨向;三是反映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對此類問題處理普遍的畏難、回避,甚至缺失,這是值得所有教育者認真思考和對待的問題。本著為學生健康成長負責、為教育事業負責、為社會負責的態度,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對中學生交往情感、行為問題的研究、教育、引導和矯正。
一、中學生交往情感和行為問題的界定、歸因與特點
中學生,特別是男女學生交往情感、行為問題,主要是指男女學生出現“排他性交往”“交往過密”“行為不當”等,具體表現為尋求兩人獨處、心神不定、喜歡僻靜的地方、卿卿我我、牽手、摟抱、親吻,甚至更嚴重的不計后果的行為。男女學生這樣的交往現象,歷史上往往普遍被界定為“早戀”。基于對大量的案例觀察、分析發現,這一界定其實并不十分科學,也不十分屬實。絕大多數男女學生交往情感、行為問題,往往都是出自于情竇初開,互有好感,情感寄托的需求,開始單獨交往,很快就直奔“親密”的行為,不管從“戀愛”的成分、程度還是需求上,都和真實的“戀愛”有一定差距和區別,缺少了戀愛常有的接觸、交往、了解、判斷、確定環節,最終的目的性并不明顯。把這種行為界定為“早戀”,比較敏感,容易讓人們從人性、合情、合理的角度去審視,不愿觸及。從人本主義理念出發,從教育、引導、矯正、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我們把它界定為“男女生非正常交往”更確切一些。因為正常的同學交往,特別是正常的男女同學交往應該是“非排他性交往”,應該是誠實有信,互尊互敬,互幫互助,心靈親近,行為得體的。
男女生非正常交往現象的產生具有多方面復雜的因素。通過對多個案例的調查了解與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影響男女生非正常交往的幾個明顯因素:
一是家庭問題引起的學生親情缺失,導致學生需要其他的情感支撐。第一種情況是家長對育人的理解不到位,無意或無法和孩子進行深層次的思想、情感交流卻一味地、堅決地要求成績,使得孩子在家庭缺失價值感和家庭應有的安慰;第二種情況是家長感情、關系不和,平時爭吵較多,各自都在利用孩子維護自己的利益,讓孩子心理出現了情感的空白;第三種情況是父母離異卻沒有解決好孩子的情感問題和教育管理問題,使得孩子產生情感上的游離和行為上的無約束;第四種情況就是孩子從小和祖輩生活,和父母缺少感情基礎,很容易體驗到父母管教和祖輩的區別,不能接受這種變化,導致親情缺失;第五種情況是家長的價值取向和認知水平有問題,對待孩子情感問題時,暗示甚至傳遞鼓勵的信息,誤導孩子的情感和行為。從本質上講,家庭問題是導致男女學生非正常交往問題的根源。
二是應試教育的極致發展,使得青少年學生從小生活在“分數”的世界里,“分數情結”占據了心靈的主體,一旦學習成績跟不上,“分數情結”垮塌,就極易產生心靈、情感的孤獨感,這種孤獨感導致情感支撐的缺失,加之青少年學生情竇初開的身心發展特點,尋求異性同學的情感寄托就幾乎是必然的了。
三是社會思潮的日趨復雜,媒體、影視、歌曲音樂、節日等對“愛情”大肆渲染,極大地影響了青少年的情感觀。開放的情感觀,不僅影響著行為者本身,使其做出行為時沒有了任何不妥感,甚至出現榮耀感;更影響著其周圍的同學,使得同學對于男女生這樣的行為普遍不以為過,甚至羨慕、贊賞。這樣的認知環境,在一定程度上縱容和鼓勵了男女同學“非正常交往”。
四是由于此類問題過于敏感,也的確難以解決,而且認知上往往只關注和強調男女生問題對學習的影響,加之害怕承擔由此引起的“意外責任”,大多數學校和老師都不會太過認真地對待這個問題,發現了最多批評一頓,告知家長完事。這樣有意無意的回避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男女生非正常交往”現象的制約。
分析青少年男女學生“非正常交往”案例,我們不難發現幾個明顯特點:
一是絕大多數學生都知道或者表面上都認同“非正常交往”不符合中學生教育的要求,但是在“非正常交往”的誘惑和教育者的要求兩者之間的選擇上模糊不清,基本維持著隨心所欲的狀態。
二是大多數男女同學雙方情感需求降低,行為需求增加,“關系”發展速度快。
三是“情感開放”趨向明顯,“多邊親密交往”的現象出現。
四是存在“畸形情感”“利用情感”的現象,“被誘導”“上當受騙”的案例在增加。
五是涉事男女學生很少考慮“后果”。
六是為維持關系借助其他群體力量的現象存在。
七是任何一個陷入情感糾葛的同學,均無法正常、積極地完成學習任務,無法從事正常的校園生活。
二、中學生交往情感、行為問題的危害
中學生心智發展尚不成熟,抵御誘惑的能力尚差,不管什么原因,一旦走入“男女生非正常交往”,出現交往情感、行為問題,對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特別是學生自身的健康成長都具有極大的危害:
一是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青少年理想的身心健康主要表現為青春、陽光、清純、誠信、感恩、自信、樂觀、理解、包容、尊重、友情、好學、向上、禮貌、文明等。而一旦走入男女生“非正常交往”,出現情感、行為問題,由于情感發展、人際關系走入“窄道區”,情感行為把控意識和能力又不足,勢必會出現猜忌、矛盾、唯我、糾結、掩蓋、彷徨、擔心、恐慌等心理活動,勢必造成心理世界變小,注意力轉移,更為嚴重的是,這樣的交往很難防止親密行為的進一步發展,也很難保證理想的結局,因此,身心嚴重受傷害是很常見的。
二是嚴重影響家庭的和睦。希望孩子健康成長是每一個家庭的共同愿望,孩子的健康成長甚至成為眾多家長的精神支柱,即使由于種種原因對孩子期望不高的家長,也不愿意看到孩子走向“歧途”。因此,一旦孩子出現情感和行為問題,一方面可能出現雙方家長之間的矛盾,互相埋怨,互相指責,甚至互相敵視;一方面可能出現父母雙方、父母與祖輩之間的互相埋怨,互相指責,導致家庭矛盾和家長情感隔閡。
三是極易造成學生的安全隱患。基于男女學生“非正常交往”的特殊性,男女同學一旦進入情感交往,非常容易產生“情感獨占”“爭風吃醋”的局面,加之“多邊情感交往”“是是非非的情感糾纏”現象的普遍存在,極易造成男生之間為了一個女生大打出手,女生為了一個男生糾集朋友教訓其他女生的事件,甚至出現校園欺凌、打群架的事件。從實際情況來看,當前學校所出現的學生打架事件,其誘因80%以上與男女學生關系有關,足以說明男女生“非正常交往”的安全隱患。更為嚴重的隱患還有由此造成的學生獨自外出、夜不歸宿、離家出走,甚至極端殉情的事件。
三、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引導、矯正策略
學校承擔著育人的社會責任,努力使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是學校的歷史使命。為此,學校、老師,特別是班主任有責任正確面對男女學生“非正常交往”問題,迎難而上,采取科學的、有效的措施,教育、引導和矯正學生的不良情感傾向和行為。學生是家庭教育的直接受益人,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學生成長的基礎素養來自于家庭的培育。因此,家長應當高度重視孩子的健康發展,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和成績觀,關注孩子全面素質的培養高度重視孩子心理、情感的引導。社會影響是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媒體、影視、輿論等應當肩負起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社會責任,向青少年傳遞正能量,傳遞正確的信息。
男女生“非正常交往”行為因為涉及情感問題且誘因復雜,大大地增加了其教育、引導和矯正的難度,必須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采取科學的措施和方法,實施工程性的教育、引導和矯正策略,方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是學校應努力加強學生的普遍教育,特別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生理知識教育、交往技巧教育等,設立“男生課堂”和“女生課堂”,做好普遍的引導工作,營造良好的教育感知氛圍;同時加強學生的行為管理,營造嚴肅的管理氛圍,實現對學生“非正常交往”現象的有效制約。
二是對于已經陷入情感、行為泥潭的學生實施科學的教育、引導、矯正工程。首先,教育者(家長、老師)必須抱有理性的教育思想,不感情用事,不抱怨,不歧視,認真策劃,形成特別教育方案。其次,認真調查分析男女生步入情感問題的原因和影響因素,努力解決源頭問題。第三,促膝談心,開闊學生的情感視野,分析各自的情感需求,剖析關系發展可能的去向和利害,力求學生自醒。第四,設計特殊的集體活動,力求將學生拉回到集體的懷抱,以轉移其情感傾向。第五,鼓勵改正,要設計逐步改正的計劃,使其逐步減少交往。第六,配合適當的校紀校規警示和制約,重點警示其交往行為。第七,適當地增強學生的校外監管。第八,適時總結講評,肯定成績,指出不足,繼續鼓勵糾正。
青少年交往情感、行為問題是嚴重的問題,是必須努力引導矯正的問題。基于現象的復雜性,一方面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地研究,一方面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需要教育者形成統一的正確的認知,采取統一的科學的辦法,堅持教育、引導和矯正,持之以恒,不言放棄。如此,相信一定會產生我們共同期待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