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當是師德的最高境界——記銅川市印臺區王石凹中小學教師鳳侃社
發布時間:2017-09-29 10:25:1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鳳侃社,任教于銅川市印臺區王石凹中小學。被評為全國模范教師、全國中小學優秀德育課教師、銅川市師德建設先進個人、銅川市印臺區“十佳道德模范”,區教育局“師德先進個人”,印臺區“課改先進個人”,印臺區“德育優秀科任教師”,印臺區首批中學數學學科帶頭人,印臺區教育局優秀黨員。
鳳侃社熱愛山區教育,二十多年間,有好幾次進城工作或棄教從政的機會,他都一一放棄了,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當初與他一起分到銅川工作的大學同學,絕大部分或改行或遠走高飛,而他卻只是從李家塔中小學輾轉到王石凹中小學。時任主管教育的付高峰副區長到基層檢查工作時了解到他的事跡后親自接見了他,并對他的精神和事跡給予了高度贊揚。
關愛學生、勇于擔當責任是師德的最高境界,也是鳳侃社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標。班里曾經有個學生姜某因父母離異,只能跟著奶奶過日子。老人家里窮,孩子經常缺這少那,班上的同學也瞧不起他。鳳老師掌握情況后,經常送孩子一些學習用品,鼓勵他好好學習,用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之后,那名孩子重新鼓起了生活勇氣,最后成為一名品學兼優的學生。在他帶過的學生中,曾有一名學習成績很優異的女生李某,因家在農村,姊妹多,父母重男輕女,初中畢業后硬是不讓她參加中考。鳳老師知道此事后,就親自登門,不厭其煩地擺事實講道理,最終說服了家長。對于貧困生,特別是家境貧寒,家庭關系復雜,社會地位低下,別人瞧不起的學生,他更是竭盡全力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隔三差五地問寒問暖,精神上激勵,物質上幫助,送學習用品、書籍,自己孩子的衣服或捐點錢。近幾年家庭狀況稍有好轉,他先后多次給予班級貧困生席某和袁某兩名學生捐助。李家塔潘家河的學生家長殘疾人薛某每次見到他都要盛贊鳳老師的為人。
鳳老師很重視家訪,空余時間,他常常奔波在家訪的路上,他的足跡幾乎踏遍了每位學生的家,不少家長跟他都成了老熟人、好朋友。曾經班上有一位智障生,整天弄得臟兮兮的,上學連書也看不住,從不寫作業,還有小偷小摸的壞習慣。家里父親半殘疾,母親也很老實,所以經常遭同學欺負。鳳侃社了解情況后就一面督促他改掉不良習慣,一面暗中保護,警告批評惹事的學生。慢慢地他發現那孩子愛勞動,經常撿垃圾倒垃圾。鳳侃社認為孩子愛勞動,學會愛護環境,會打掃衛生,養成一個好習慣也不錯。一次學校在操場排節目,那孩子想看排練,自習課就拿著簸箕掃帚在操場轉悠,恰巧被路過的父親看見,他父親就跑到教室鬧,學校領導及時出面勸說才算了事。事后鳳侃社多次去他家跟家長解釋溝通,最終家長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向他道了歉,而且他們還成了好朋友。作為班主任,遇到在學校里生病的學生,他盡可能親自送他們去檢查治療。學生在家養病時,他總要抽出時間前去探望或打電話詢問病情及治療情況。
為了支持班級工作,他自己拿出一部分錢做班費。每天總是第一個到班,最后一個離班。早上陪伴學生打掃衛生、晨讀,下午陪伴學生上自習。對個別科目陪伴學生上課。他帶領全班學生勤工儉學,撿拾廢品攢班費。為了美化班級學習環境,他給班級買花盆、花卉,并動員學生積極參與,自己動手栽植花草。他號召學生辦手抄報,給學生提供紙張,每月設定一個主題,指導學生圍繞主題收集資料,版面設計,排版制版、插圖。每月一期,月末展示評比,一直從初一堅持到初三。
鳳老師家庭條件差,愛人無業,孩子上大學,父母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年邁體衰,身體多病,他要照顧一大家人。但他舍得在業務提高上投資,常常自己掏錢買資料,借資料,復印資料,利用課余和寒暑假的時間,加強業務進修,一遍又一遍地研讀教材做題。為了上好一節課,他總是反復推敲斟酌教學設計,有時甚至廢寢忘食,夜不能寢。他立足崗位,刻苦鉆研,積極參加各種培訓學習,大膽嘗試課程改革,形成了“五讓”教學特色,即把課堂上盡可能多的時間讓給學生,思路讓學生說、規律讓學生找,問題讓學生提習題讓學生做。在教學中,他“以練為主線”,講解注重抓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的信息點、易錯點、關鍵點,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解題習慣。他在教學中面向全體,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尊重個性,從不用統一標準要求每個學生。在中考數學復課中探索出了“夯實基礎—提升能力—加強應用—強化方法”的十六字考試策略。在李家塔中小學期間帶九年級數學八年,中考成績六年居全區第一、兩年第二。2012年到王石凹中小學后,所帶班級數學成績在全區名列前茅。
作為印臺區首批學科帶頭人,他竭盡全力,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專業知識,所積累的教育教學經驗,所取得的教研成果分享給同事們。積極發揮對青年教師的傳幫帶作用,手把手地向青年教師傳授教學經驗,使一大批青年教師脫穎而出,成為學校中堅力量,多名教師成為教學骨干,為推進印臺教育事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