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官有出生于渭南市澄城縣寺前鎮一個偏僻貧困的山村——雷家圪嶗村。他的父母從三門峽庫區移民到此,家境貧寒,沒上過學,吃盡了沒有文化的苦頭。王官有在求學過程中親眼目睹了貧困山村農民過日子的艱難,看見過許多家庭因孩子失學而種下窮根,難以從經濟上翻身的悲慘情景。讓家鄉的孩子通過接受教育而跳出農門成了王官有的抱負和理想。

剛恢復高考不久的1979年,王官有高中畢業,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當時的陜西省大荔師范學校,成為解放后雷家圪嶗村第一個考出去的人。1981年大荔師范畢業后,他被分配到家鄉寺前中學工作。王官有告訴自己一定要在這里扎根,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奮進者、教育扶貧的先行者、學生成長的引導者。

他工作的當年就被學校評為先進教育工作者、全勤教師,第二年學校就給他壓擔子讓他帶畢業班兼班主任,從教35年的他有34年在帶畢業班。由于他所帶的畢業班高考成績優異,縣教育局先后調他到縣城的重點中學、縣教研室工作,他都選擇了放棄,繼續堅守農村教育這塊陣地。

王官有知道,僅有良好的動機和愿望是不夠的,扎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度、科學的教學方法是老師的基本素質,一名教師只有具備這些素質,才能在學生中樹立威信,才能搞好教育工作。

初上講臺,王老師虛心向老教師和同事學習,由于當時幾乎沒有外出學習的機會,于是他利用工作之余系統地聽了該縣物理名師趙緒坤的課,除聽本學科教師的課,還主動聽其他學科優秀教師的課,全年聽課超過400節,快速提高了自己的專業知識、備課技巧、授課水平。利用網絡交流的便利,王老師還吸收了外地名師的經驗,系統學習了山東效實中學楊熔南老師的電子課件,充實自己,在 QQ上,向王勁松老師請教先進的教學方法;從網上下載訓練題精心研究。

為了讓高三學生在復習中方向明確,學得輕松,他總是有意識地積累成熟備課、積累成熟考點。根據一年有多少課時、課本上有多少節內容,把所要講的內容合理分布在這些課時里,形成備課,這些備課不斷完善就形成了自己的成熟備課。

高三總復習階段,如果教法學法對路,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王官有根據學生特點,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探索出了課堂教學和課后檢驗補充雙保險的辦法,也就是授課后,利用自習、延點、統練等時間對不同層次學生分別反復進行鞏固、達標、精練等訓練。他總結編寫了適合該校學生的同步練習36套即“馬上鞏固,就用同步”,達標練習38套即“成績要提高,堅持練達標”,沖刺精練500道即“精練500道,物理呱呱叫”。

王老師的努力獲得了豐厚的回報,許多原來對物理課望而生畏的學生聽他的課一段時間后愛上了這門課程。2005年他所帶的高三(3)班學生全部上了本科線,2010年在開展物理大講堂時主動聽他課的學生就有180多人。在高考復習中,全面落實目標型課堂、任務型自習、針對型訓練、達標型月考,高考成績優異。34年的畢業班教學,王官有和其他同仁一道,先后將數千名優秀人才送入高校。隨著幾位學生考入清華北大,大大振奮了人們對鄉村高中教育的信心。在鄉村生源大量向城市流失的情況下,王官有和他的同事們用不亞于城市的教學成績留住了學生,也贏得了當地群眾的心。

王老師深深明白農村孩子考上大學的不易,他利用自己對高校專業和高校錄取信息了解較多的優勢,結合多年的招生報考指南,總結編寫了寺前中學一本、二本院校錄取情況表。每年高考后,為學生義務填報高考志愿。填報志愿那幾天,王老師的房間總是擠滿了學生和家長,他經常顧不上吃飯,每天都要忙到深夜,根據自己平時對學生的觀察和了解,分析適合學生的專業,再根據分數情況決定能錄取他的學校。

王老師的學生小韓在高考中發揮失常,只考了564分,情緒低落,準備復讀。王老師先是安慰她,然后把近十年來有大小年錄取的院校列出來,又結合澄城縣是國家級貧困縣、高校錄取有傾斜的專項計劃政策情況,最終推薦她選報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電子商務專業,結果她被順利錄取。當錄取信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當年一本錄取線達640分)傳來時,小韓的母親第一時間給王老師打電話,高興地說:“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王老師給我娃報好了志愿?!薄半m然幫學生填報志愿很苦很累,精神上也高度緊張,但是看到我們農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樣上了重點大學,我心里樂滋滋的,覺得自己的理想成為現實,感到非常幸福。”王官有說。

個人的能力畢竟有限,王老師深知一支業務精湛的教師隊伍是學校發展的關鍵,也是學生成才的希望。在他擔任教研組長的23年里,組內的傳幫帶活動有聲有色,青年教師很快成為學校骨干。六人提拔為管理學校教科研的校領導,兩人成為奧林匹克物理競賽省級優秀輔導員,七人榮獲縣教學能手或中青年優秀教師稱號,青年教師尹振宏成長為市級教學能手。

習近平總書記說:“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遇到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王老師用實際行動堅守了他的初心,更是成為當地農村孩子通過求學改變貧窮命運的好老師、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