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優秀班級文化,用文化的氛圍來熏染學生,體現人文關懷,弘揚人文精神,使班級建設真正走上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的道路,最終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實現學生素質的提高。

一、班級文化的內涵

班級文化是班級群體文化的簡稱,是作為社會群體的班級所有或部分成員共有的信念、價值觀、態度的復合體,是班級在長期的學習生活中所形成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班級的物質文化主要有班級的桌椅擺放、教室布置和學生著裝等。精神文化主要指班級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具體表現在班級的學風、班風和考風等。班級文化是一種個性文化,代表著班級的形象,體現班級的生命,是一個以學生為主體的、動態的、發展的系統工程。

二、班級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

班級文化建設需從班級的物質文化(環境文化建設)、制度、精神三方面入手。環境文化建設是基礎。優美整潔的環境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形象、直觀、生動和綜合的教育。班級制度、精神文化環境建設是核心,它最能體現班級個性。制度化的環境影響學生的言談舉止和精神面貌。班級的精神文化決定班級成員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等。班級平等、自由、尊重、信任、和諧的人際關系影響著教育活動能否順利開展和教育最終能否取得滿意的效果。

三、班級文化建設的可行辦法

(一)班級環境建設方法

教室是師生進行教與學的主要場所,也是課間活動生活的主要場所。教室需要充分考慮孩子的年齡特點,做到動態與靜態并重,內涵和美化兼備。讓環境能說話,讓墻面能育人,讓空間能發展,師生要共同參與班級環境建設。

1.認真設計班級墻壁: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特點,建立名言樹。每天學生上課之前都對自己大聲地說出名言,會讓他們內心充滿了學習的動力和增強對自己的信心。

2.重視班訓設計和宣傳,發揮班徽、班訓等的教育功能。每班根據不同時期班級的實際情況、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傾向性問題,設計富有號召力、感染力的標語,使學生經常接觸,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班級的奮斗目標和價值導向,結成集合體,構建班級精神文化。

3.設置 “放飛我們的心靈”張貼欄,給學生充分的展示機會。

4.創立“讀書角”,展示學生的才華,增強學生間的溝通,培養閱讀習慣及興趣。

5.建立榮譽欄,張貼班級取得的獎狀,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二)班級制度文化建設辦法

班級制度文化建設主要以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學校的相關制度為依據,同時根據班級實際,體現班級特色。班級制度文化建設是形成良好班風的必要條件,要十分重視。制訂和實施制度應從四個方面加以注意:

1. 抓好開頭。新生入校之際、班級成立之初都是制度建設的好時機。

2. 重視學生意見。學校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學生是班級的主人,所以在班級制度文化建設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班級制度可以按照學生討論、班委修改、全班學生投票通過的方式來制訂,這樣制訂出來的制度才會得到學生的認可。

3. 制度實施要持之以恒,也要公開、公平、公正。

(三)班級精神文化建設策略

班級精神文化屬于觀念形態層,是班級文化的核心內容,包括班級精神、班級凝聚力、團隊意識、班級文化活動等內容,反映價值觀、人生觀等深層次的文化。

1. 班級精神的培養。班級精神是班魂,要在班級成立之初有意識地培養,逐步讓學生理解接受,根植在全體學生的腦海里。

2. 班級凝聚力的培養。班級凝聚力是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學校的優秀班級評比、運動會、藝術節都能調動班級學生情感、體現班級凝聚力。每次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分工協作會促進活動的順利開展,使班級取得良好成績,還能增強班級的凝聚力。

3. 積極開展班級特色活動。班級活動是班級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之一。在班級活動中,學生的能力得到培養和鍛煉。除學校組織的規模較大、影響較深的活動,班級內部也可以開展如辯論、演講等特色活動。

4. 優化人際關系。教師要確立學生的主人翁地位,讓學生“各負其責,各司其職”,班級各項工作均由學生層層把關,相互協作,班主任工作也必然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