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學前教育質量評估發展現狀與對策
作者:西安交通大學幼兒園 兀靜 吳雨洪
發布時間:2017-09-29 12:43:4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為了解陜西省學前教育質量評估工作現狀,發現評估工作的問題,進而構建“政府管教育、學校辦教育、社會評教育”的教育發展新格局,本課題組自編問卷,向陜西省十地市的多所幼兒園發放問卷并回收。經過對數據的處理與分析,發現問題,提出一定的建議。
一、陜西學前教育質量評估發展現狀
(一)教育質量評估工作“重外延輕內涵”
我省已出臺相關評估標準,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了幼兒園的辦園,實現了地方政府對幼兒園監管的“廣覆蓋”。但隨著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我省評估工作的開展滯后于社會發展對學前教育質量提升的需求。現有評估多屬于鑒定性評估,其結果僅作為幼兒園等級評定的依據,導致幼兒園管理者更多關注評估的靜態結果即分數,無暇顧及教育質量的內涵發展,較少從保教管理工作著手關注幼兒的發展與學習情況。因此,我省教育評估工作亟須從以質量外延為核心轉向以質量內涵為核心。
研究者發現,陜西省現有質量評估內容在園所師幼比、班級人數、師資學歷等易規范和量化的結構性因素比重較大,而忽視了師幼互動、保育與教育、學習環境、健康與安全等過程性因素,存在“重外延輕內涵”的現象。調查顯示,政府部門對幼兒園質量檢查的側重點在于幼兒園是否配備、配齊《陜西省幼兒園基本辦園標準》相關文件規定的設施設備,忽視了對幼兒學習、教師教育教學過程性內容的關注和評價。71.7%的被調查者認為評估過于注重幼兒園的硬件設施設備及各種資料,對一日活動中師幼互動、幼兒表現的現場觀察不夠深入,“評估檢查就是來看幼兒園條件好與否,設施是否到位,而不太關注孩子的活動、班級環境創設對幼兒發展的程度?!蹦硤@長提道:“我們幼兒園雖然沒有先進的設施設備,但是孩子在幼兒園開心地游戲,教師指導情況也不錯,但在評估的時候卻沒有得到高分,讓人挺失望的?!?/p>
同時,評估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也存在忽視內涵發展的傾向。72.32%的調查者認為評估所采用的匯報、集體訪談、群體(教師和家長)座談、隨班查看等方式不能全面地體現一所幼兒園的教育質量。在被問及“能真實反映幼兒園教育質量的評估方式”時,75.25%的受調查者贊同觀察評估環境創設、62.00%贊同觀察評估一日活動,57.59%贊同查閱有關文本資料。質量評估形式有待進一步改進并且多元化,從而真正體現并促進教育質量的內涵發展。
(二)評估指標缺少針對性和分層性
教育評估指標體系在實際評估操作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是檢驗其是否科學、合理的根本前提,即:細化評估內容,開展分層評估。
陜西省的質量評估缺少對不同園所實際水平的分層評估,評估內容也不夠細化,無法體現幼兒園的自主發展。在實際調查中,有65.48%的受調查者認為,目前的評估標準的內容與要求不能完全反映幼兒園教育質量。采用同一評估標準對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園進行評估,存在“一刀切”現象。如,新建園的工作中心是抓最基本的日常保育教育工作,而不是開展多少科研課題。因而采用同一標準評估省級示范園與新建園的科研水平則缺乏靈活性。
由于園所之間存在發展水平的差異,多數評估無法做到“分層考核”,其評估結果也無法顯示省級示范園和市一、二、三級幼兒園教育質量的實際情況,無法凸顯不同幼兒園的教學特色與優勢。63.71%的被調查者認為,為了從根本上避免“一刀切”現象,亟須制訂一套分層次、有針對性的評估標準,以滿足不同幼兒園發展的差異性需要和自主發展需要。
在實際評估工作中,如何從幼兒園的實際情況出發制訂適宜的評估指標體系,是評估工作者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內容。因而,制訂一套針對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園的評估指標勢在必行。
(三)評估主體的“實然”與“應然”不符,呼吁多元主體
本次調查中,課題組了解了幼兒園評估主體情況,發現園長和教師們在回答“實際由誰評估”和“應該由誰評估”的問題上存在顯著差異。
圖1 幼兒園評估工作的“實然”與“應然”差異對照圖
從上圖可以看出,很多評估檢查中,“實際的評估主體”是幼教行政管理人員(74.65%)、幼教教研業務人員(48.27%)、幼兒園管理者(48.2%)。然而,大家在回答“理想的評估主體”問題時,位居前三的是幼教專家代表(48.14%)、幼教教研業務人員(41.68%)、專業的教育質量評估機構(34.51%)。其中,幼教行政管理人員比例下降至31.77%。由此可見,大多數幼兒教師和園長并不希望教育行政部門作為評估主體來評估自己園所的日常工作和保教質量。他們期望專業機構和人員來評價自己,切實幫助園所發現自身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專業人員的意見和建議不斷改進與完善。專業教育質量評估機構應當制訂科學的、系統的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幼兒身心發展水平、幼兒園保教質量的評估標準,為建立良性的質量評估生態系統打下基礎。同時,教師希望評估主體呈多元化趨勢,一線教師和家長作為直接影響幼兒發展的教育主體,也應被列入教育質量的評估與監控的主體范疇。
(四)評估種類多但效果不明顯,缺乏完善系統的評估機制
科學、合理的評估指標能反映出教育滿足幼兒發展的程度,不僅能提高教育質量,更能引起觀念的變革,這樣的指標體系才是有效的,才能促進幼兒園的長遠發展。
圖2 接受過上級檢查的教師比例分布圖
我省對幼兒園開展了多種分類定級的評估性檢查,造成幼兒園的評估工作繁重。如上圖所示,96.29%的教師表示參加過上級的各類評估檢查。如陜西省素質教育優秀園評估、陜西省示范幼兒園評估、陜西省“雙高雙普”評估等,還有不同地市出臺的不同評估標準,如《西安市學前教育機構等級辦園標準》《渭南市幼兒園評估分類認定管理辦法(試行)》。
經過仔細對比,我們發現,每一項評估檢查的內容大同小異,幼兒園在接受政府部門重復性的檢查或督導,迎檢壓力大。從園方角度來說,多數管理者缺乏對“教育質量評估”的正確認識,更多將評估看作一項任務,而鮮有人將其視為“發現園所問題,促進長遠發展”的工作認真對待。
頻繁檢查沒有從根本上幫助幼兒園發現自身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導致評估效果不佳。而且標準在使用中缺少靈活性,有些幼兒園的班額雖然符合標準,但是班級的使用面積卻遠遠小于評估指標,造成人均使用面積過小。但在評估反饋中,只顯示其結果,沒有對其可能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被評估對象對未來的改進方向不明確。雖然評估者會指出問題,但建議缺少針對性,后期指導也未及時跟進,因而幼兒園只能按上級部門整改意見自己摸索改進,導致后期改進效果不理想?!懊看味綄z查之后,領導會給我們提出一些問題,但我們還是不知道如何去改。只知有些地方不合適需要調整,卻不知道怎樣改進。每次的檢查都讓人頭疼?!边@種評估機制的有效性并不高,研究者們需要刪繁就簡,促成一套有效的評估機制的形成。
二、陜西學前教育質量評估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構建一項科學的評估指標體系
首先,一項合理的學前教育質量評估指標體系應關注發展性的價值取向,注重評估幼兒園發展的過程性因素,而不僅僅是分類評級。其次,在規范辦園的基礎上,更應關注不同地區園所的特色發展與自主發展,有效利用評估工作挖掘分析本園的強項、劣勢、機遇與不足。最后,指標體系要具有很強的操作性,適用于絕大多數幼兒園。
(二)組建專業的評估團隊
一方面,在評估人員的選擇上,聘請專業素質和能力過硬的專家,組建具有專業發言權、公平正直既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也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的專家團體,才能在評估工作中更加專業地、多元化地指導園所。
另一方面,為了提升學前教育質量評估的客觀性和有效性,注重評估人員的培訓,在進行評估工作之前,加強評估人員的培訓工作,統一評估標準,樹立科學的評估理念,才能在評估工作中真正發揮評估的實質性作用,為提升保教工作質量服務。
(三)建立后期跟蹤指導提升體系
在我省的各類評估中,對于評估后的幫助指導工作還比較欠缺,這也沒有引起教育行政部門足夠的重視。建議將評估后的指導納入評估工作的一部分,由專業人員針對評估中的具體問題提出改進意見,定期跟蹤指導幼兒園的教育教學、師資發展、家長工作等方面內容,根據幼兒園的特色和實際發展水平,提出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使評估工作對我省學前教育質量的提高起到更好的推動作用。
學前教育質量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需要更多的一線園長、教師、專家學者、教育行政部門人員等凝心聚力,結合我省學前教育發展實際情況,共同商討、制訂一項適宜的質量評估指標,為我省學前教育質量評估工作做好基礎性鋪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