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提著面包袋子,右手挎著雞蛋籃子,懷里還要抱個奶箱子,走一程歇一會……這是渭南市華州區大明鎮唐壕小學(教學點)詹小翠老師。

夏日黃昏的西鄉縣城牧馬河畔,3名小孩戲水時不慎沉溺,大聲呼救,正在和妻子散步的他二話沒說跳到河里救出兩名溺水者……他是漢中市西鄉縣第三中學王偉老師。

拖著小兒麻痹后遺癥的傷腿,在山區學校的三尺講臺上站了37年,用甘守清貧、任勞任怨和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業績贏得一片贊譽……這是寶雞市隴縣溫水鎮峰山小學張存貴校長。

……

為大力弘揚鄉村教師敬業奉獻精神,倡導更多優秀教師扎根農村,經過層層推薦、專家評審和公示,2016年9月,陜西省總工會、省教育廳聯合授予20位教師陜西省“最美鄉村教師”榮譽稱號。近日,陜西省教育廳、陜西省總工會舉行最美鄉村教師先進事跡報告會,通過一場場巡回報告,這些最美鄉村教師代表的感人事跡被觀眾連連稱頌,他們工作在位置偏僻、條件艱苦的山鄉學校,幾十年如一日,以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奉獻之歌。

數十載堅守,是一種情懷

32年前畢業時,懷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詹小翠當起了小學教師。自1990年來到唐壕小學起,整整27年時間她都沒有離開過。經歷2005年學校撤并后,唐小成了一個教學點,其他幾位老師先后調走,只有詹小翠孤身一人堅守在這里。

“在教學點工作,詹老師的身份是雙重的:既是老師,要做好教育教學工作,又像家長,還要照顧這十來個孩子的生活。”正高級教師、陜西省商洛市柞水中學數學教師張霞認為,詹小翠身上的雙重身份意味著她要承擔更多的責任。由于交通不便,為了給國家節約運輸成本,詹小翠主動把配送“蛋奶工程”(營養餐)的任務承擔下來,每周一下午放學后,她就趕到鎮上的中心校去拿,常常是左手提著面包袋子、右手挎著雞蛋籃子、懷里再抱個奶箱子,翻溝過河40多分鐘才能取回來。“在別的學校,這項工作可能是其他同事的,但在一個人的教學點,這項工作非詹老師莫屬。”張霞說,“她的這種精神令我感動和敬佩。”

詹小翠說:“因為生在山里、長在山里,深知山里人的窮和苦,我一個人堅守在這里,只有一個信念:就是為了讓更多的山里娃和其他孩子一樣,擁有一個精彩的世界。”而已在安康市石泉縣大雁教學點工作了17年的祝祖堂,從教以來,先后在同意、老莊、蔡河、大雁等位置偏遠、條件較差的學校任教,他說:“教學點條件艱苦,很多親戚朋友也都勸我盡早到鎮上、縣上的學校去教書,但我總有一種離不開的情懷,也許是割不掉的農村情感,更多的,可能是因為對這群充滿希望的孩子的責任。”

對此,西北大學教授周東華認為,鄉村教師們身上都有一種責任意識和教育情懷,這兩樣品質支撐他們數十年堅守在偏僻的學校,忍受寂寞和清貧,默默付出。“他們的人格偉大,都是大寫的人。”周東華說,評選最美鄉村教師,就是要彰顯他們身上的這種特質。

帶給鄉村光明,指引學生未來

“如果有人問我:‘是什么讓你的青春縱身一躍消失在了這個沒有名氣和回音的山谷里?’我會大聲告訴他,為了聽到孩子們一聲脆脆的‘老師好’,為了等待商山上這一樹樹花開!”扎根山村學校二十幾年,商洛市商州區閆村鎮南寬坪小學校長徐立峰認為,一件事,奮斗了就會有三種結果:可能成功,可能失敗,也可能保持原狀;而不奮斗只有兩種結果:可能失敗,最多保持原狀,絕不會成功。”于是,盡管路遠、校小、條件差,但他還是克服困難,根據實際制訂了學校發展規劃,把這個規劃分成許多小目標,時時事事朝這個目標努力,學校面貌和師生風貌一年一個樣。

省級學科帶頭人、渭南初級中學教師劉亞軍說,像徐立峰、張存貴一樣的廣大鄉村學校校長,既要在自身專業發展上尋求突破,又要在學校建設上傾心傾力,他們付出的比常人多得多。“我們年輕教師要學習他們身上的這種任勞任怨、甘為人梯的精神,少一些抱怨,多一分堅韌,把更多的心思用在教書育人的實際工作上。”

為了真實感知祝祖堂老師的教育情懷和感人事跡,9月初,安康市石泉縣江南中學教師譚秋實,坐車、搭船一路顛簸,到大雁教學點體驗“一人一校”的生活。這位86年出生的高中語文老師怎么也想不到,祝祖堂老師工作的地方竟然那么偏僻,工作的頭緒竟然那么多!“‘1+3+14’是大雁教學點的真實寫照(即1個老師,3個年級,14名學生),而上午和下午上課、中午給學生做飯、放學后批改作業、晚上挑燈備課,則是祝老師的日常。”譚秋實說,祝祖堂老師就像一座燈塔,既為偏遠山村帶來了教育光明,也為像他一樣的年輕教師指明了工作方向,“當好農村學生特別是留守兒童的引路人,送他們去柳暗花明的未來。”

“做最美師德的踐行者”

雖然也是擁有30年教齡的“老教師”,周東華還是覺得自己第一次被這些農村教師的事跡和人格深深打動。“通過和他們接觸,了解他們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我對鄉村教師的形象一下子就具體化了,他們是一群可敬、可愛的人。”周東華說,常言道:民族的根在鄉村,她覺得,“我們民族的希望就寄托在這些忍受寂寞和清貧的鄉村教師身上。”

在張霞看來,首次評選出來的20位最美鄉村教師,是廣大鄉村教師的典型代表,他們身上集中體現著鄉村教師的共同特征:任勞任怨,無私奉獻,甘于清貧,守得住寂寞。“如果用理想教師的標準來衡量,做一個忠誠使命、無私奉獻的好老師特別不容易,需要用一生的時間和情感去追求、去踐行。”張霞說,這些老師大部分人都已年過半百,可以說,“他們用自己一生的實際行動踐行‘最美師德’。”

作為陜西省師德標兵、陜西省師德楷模,張霞呼吁廣大教師做最美鄉村教師的追隨者,做最美師德的踐行者。“首先要做有堅守的教師,忍耐瑣碎和枯燥,拒絕誘惑,像于漪老師那樣‘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張霞說,要做有愛心的教師,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了解他們所思所想,觸摸他們的理想追求,尊重和愛護每一名學生,把關愛學生健康成長的感情融入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這樣,教學行為才能得到學生的呼應和認同。“另外,還要做有情懷的教師,除必須具備人文情懷和專業情懷外,要有‘教在今天,想在明天’的大情懷,工作始終與時代同行,不斷變革自己的知識價值觀、教育目的觀、教師角色觀,不斷提升‘育人’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