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天下秦城” 覓“織錦之鄉”
作者:黃靚
發布時間:2017-08-24 10:13:35 來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白河上游商業較大的水碼頭名里耶。川鹽入湘,在這個地方上稅。邊地若干處桐油,都在這個地方集中。”沈從文先生在散文《湘西》中,對“天下秦城”里耶往日的繁華如此描述。然而今天在山區里的里耶發展情況又是如何呢?帶著這個疑問,8月2日上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外語系赴湘西里耶秦簡與織錦調研服務隊一行9人經過一路顛簸,終于抵達里耶,并開展為期兩周的調研服務活動。
“發展,我們在路上”
2日中午簡要地就餐、休息后,彭鎮長帶領隊伍參觀了里耶古城遺址。著名的“中華第一井”及3.6萬枚秦簡就是在此被發現的。烈日下,講解員領著隊員耐心細致地講解遺址知識,熱浪撩撥著隊員們穿越秦朝一探究竟的心。
3日,全隊精神抖擻地前往秦簡博物館,在被秦簡的龐大數量和廣泛內容震驚的同時,隊員們還學習了一段歷史書之外的秦史。據博物館講解員介紹,里耶秦簡多次出現“洞庭郡”字樣,如“遷陵以郵行洞庭”,這些證據打開了《史記》、《漢書》之外的另一個秦朝世界,改寫了秦史。
參觀之后,隊員對古城遺址和博物館的講解員及負責人進行了訪談,隊員們圍繞古城遺址和秦簡的保護、旅游開發、未來展望等方面對他們進行提問,并提出了相關建議,得到了當地的重視。正如古城遺址講解員唐女士所說,“里耶的發展還在路上,我們對于遺址和秦簡的開發,走的亦是可持續發展之路。我們相信里耶的明天更美好。”
“當然會盡全力了”
對于里耶知名的秦簡和織錦,當地人又持何態度?5日,隊員們走到街頭,對居民發放了調查問卷,并進行了訪談。調查過程中志愿者們發現,當地人的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有些上了年紀的人甚至聽不懂普通話,但使隊員欣慰的是,一些10歲不到的小學生對他們的到來很是歡迎,還爭先恐后地協助填寫問卷、提供翻譯。這些細節讓隊員深刻認識到教育對當地人改變現狀的巨大意義。
盡管語言有些障礙,但提起秦簡和織錦,當地人無不露出驕傲的神情。當被問到如果里耶的發展需要他們的幫助,保護秦簡和織錦需要他們的幫助,他們會愿意貢獻多少時,所有的里耶人異口同聲地答道:“那當然是會盡全力幫助咯!我們當然是希望家鄉越來越好哦!”這一聲毫不猶豫的“當然”,讓大家對里耶充滿了信心。
“我們需要你們的幫助”
為了更好的了解“土家族織錦之鄉”的織錦文化,志愿者們拜訪了土家族織錦傳承人魏芳秀阿姨,學習了如何用織機,并在7日邀請到了“龍山在線”公眾號進行直播,吸引了包括龍山人和西農學子在內的近3000人(8月13日數據)觀看。當地人激動地評論道:“原來我們土家族的織錦是這樣織的!”
根據直播的反饋情況和調研,隊員們發現,土家族織錦的傳承面臨著較大危機。織錦制作復雜,耗時長,收益低,年輕人一般選擇外出打工,留在家的也是重要勞動力,根本沒有時間來織錦。魏阿姨一家為了傳承織錦,保護本民族文化,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因為織錦作坊要錢維持,一個女兒甚至在大學期間被迫輟學回家,她自己也因為日日夜夜坐在織機前而染上了各種關節病。說起和織錦的故事,魏阿姨滿含熱淚,她說,外國人到她家來問她如何織錦,甚至高價向她學,她都嚴詞拒絕了,“這是屬于我們中國人的東西,不能讓外國人偷了去。”可惜的是,當今又有人多少在傳承優秀的本民族文化呢?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像魏阿姨一樣,不為名利動容,堅持守護我們的文化之根的本心呢?“織錦的傳承,需要你們的幫助啊!”魏阿姨嘆息道。
了解到魏阿姨家的經濟窘狀,隊員們當即在她的作坊買下了一些優秀作品,并表示會長期與他們保持聯系。隊員們也將協助她家進行網購,希望為幫助她家提高生活水平貢獻綿薄之力的同時,能通過宣傳讓更多人關注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了解織錦這一朵文化大觀園中的奇葩!
兩周的調研服務即將接近尾聲,但隊員們的工作還在繼續。秦簡和織錦在酉水河畔、八面山旁,散發著屬于里耶的獨特魅力,需要更多的人去關注、去幫助,在建設“富強 民主 文明 和諧”的美麗中國的浪潮中,希望里耶可以重現沈從文先生筆下往日的輝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