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上午,得知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口頭審理“對公司專利維持有效”的消息,湖北創業者李恒第一時間向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通報喜訊。

此前,經武漢市知識產權局調解,一家涉嫌對李恒公司專利侵權的企業一次性賠償2.8萬元。然而,該公司賠付后又表示后悔,于今年年初就專利是否有效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出質疑。

“這個消息對大學生創業者是最大的鼓勵與支持!”盡管維權路上備嘗艱辛,29歲的李恒依然慶幸,企業的發展正是得益于核心技術專利申請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知識才是大學生創業最大的‘撒手锏’”。

不久前,本報推出大學生創業知識產權維權難系列報道(6月21日5版《大學生創業者專利維權何去何從》、7月13日5版《國家知識產權局啟動專題調研》、8月7日1版《一些大學生創業呼吁:知識產權保護要跟上“雙創”腳步》),引起強烈反響。連日來,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走訪湖北省多家高校創業指導中心,不少創業導師表示,在知識型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下,大學生創業者作為“雙創”生力軍,增強自身知識產權意識,加大對核心技術的保護顯得尤為重要,“‘雙創’教育呼喚知識產權保護課程”。

知識產權意識薄弱教訓慘痛

作為2016年全國大學生創業英雄十強,武漢研途有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恒曾因知識產權意識薄弱教訓慘痛。

在2016年一次項目融資談判中,這個在校大學生由于對知識產權保護相關法律了解不足,在沒有與對方簽訂商業談判接觸保密協議書的前提下,就將手上的商業資料悉數發了過去。

對方全面掌握了劉恒項目創意中的商業秘密,又沒有約束條款,就想撇開劉恒獨自經營。這導致劉恒在后續的談判中極為被動。本來3個月就可以談下來的項目,對方卻拖了9個月,最終也沒有達成合作意向。

輔導大學生創業多年,華中師范大學中科創業學院執行副院長丁玉斌介紹,大學生創業中因為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足而受傷害的不在少數。

“‘雙創’最關鍵是對知識的創新,打造核心技術壁壘,保護好自主知識產權,才能具備競爭力。”與創業學生交流時,武昌理工學院創新創業中心周登江常常分享這樣一個案例:2002年武漢市某著名食品企業在成立之初,有自己的品牌,但沒及時進行商標注冊。結果被別人注冊成功,企業反倒成了侵權方,最后花了80萬元才買回自己的商標。

侵權現象折射“雙創”教育短板

剛剛過去的一個學期,聽到學校要辦知識產權保護相關培訓,華中師范大學2014級大學生袁建國馬上報了名。

基于校園共享經濟,袁建國開發“順手”App平臺從事創業。創業之初,他沒有及時注冊。等發展到一定規模后,才在老師的提醒下申辦,結果發現就在身邊新近注冊“順手”商標的就有數十件,可供注冊的只剩下信息技術類,極大地限制了企業的發展。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走訪多家高校發現,大學生是“雙創”的生力軍,但目前高校里開展知識產權教育的不多。大學生創業者的知識產權頻頻被侵,這也折射出“雙創”教育短板。

不久前入選全國“雙創”示范基地的武漢大學,建立了創新創業通識課程群。2016年有4500余名學生選修了創新創業通識課程,每年有大約1100余項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近3年學生申請獲批的專利達300余項,校園內常年活躍的大學生創業團隊達百余個。

該校本科生院“雙創”工作負責人占蘭介紹,目前學校還沒有開設專門的知識產權課程,但在學校已開設的創新創業通識課程群中有相關的法律內容。

作為湖北省民辦高校唯一一所被評為全國百佳創業俱樂部的學校,武昌理工學院所屬創新創業中心目前有50多家團隊,注冊公司達40家,創業大學生近500人。該中心主任周登江介紹,學校目前大多都沒有知識產權教育的課程,主要通過專家講座,“告訴學生怎樣申請專利,普及專利法等”。

“雙創”熱潮之下,一些大學生創業導師也要補上知識產權這一課。

武漢市評選出的一位金牌創業導師曾輔導多名大學生創業,他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采訪時坦言,自己長期關注“雙創”發展,但以往對知識產權領域的研究確實較少,“幾乎完全不了解”。

“知識產權教育課程,開課太難了。”丁玉斌直言高校知識產權教育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法律專業老師精于理論,但不具備實踐操作技能。而且師資力量有限,從課程內容上看,很少有懂得知識產權教育的老師。此外,缺乏有效的實踐教學環節,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知識產權教育開展。

華中師范大學創業園里,目前注冊公司達85家,入駐公司56家,創客團隊50多個。丁玉斌介紹,學院通過聘請校內外兼職教師和導師,開設知識產權專題培訓,今年開展的一期就包括專利的種類、如何申請以及專利法等,大學生創業者參加十分踴躍。

“雙創”教育呼喚知識產權保護課程

“創新和創業,絕對離不開知識產權。”國家知識產權專家、湖北知識產權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劉介明從事知識產權教學與研究十多年,他認為,高校作為“雙創”人才培養的主戰場,應該加大知識產權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力度,來提升“雙創”人才的知識產權意識。

在劉介明看來,創業之初需要高校開設知識產權的檢索與分析、專利的導航與布局等課程,教會創新者進行專利檢索與分析,辨識他人知識產權的保護范圍,規避他人的知識產權范圍,把握技術前沿與發展趨勢,從而做好專利的導航與布局。

此外,創業過程中涉及的知識產權實施、許可、轉移、質押、融資、入股,以及商標的設計、規劃、注冊與使用等知識產權運營技能,都離不開相關的知識產權課程。

劉介明說,做好高校知識產權教育,要促進知識產權的素質教育,通過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知識產權公共類課程(如公選課、個性課、網絡課程等)來培養學生的知識產權意識。針對知識產權法學人才,則要強化知識產權基礎知識與實務技能培養。

他建議,通過加大開設知識產權第二學位,提高有理工科背景的知識產權碩士與博士的招收比例,面向理工科研究生開設跨專業知識產權課程等方式,解決目前存在的知識產權復合應用型人才缺口;對社會而言,需要積淀知識產權文化。

華中科技大學科技法研究所執行所長、武漢知識產權研究會秘書長焦洪濤表示,當前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容主要集中在技術發明、創造心理、商業方案、創業融資以及模擬商業計劃競賽等方面。“不能說完全沒有,但真正的知識產權教育,在基本學時、師資配置、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上還存在很大缺憾。”

在“雙創”教育體系中知識產權課程如何定位?焦洪濤認為,要讓大學生特別是理工科大學生,能夠以知識產權為主軸,貫通技術、法律與商業三大領域,形成屬于自己的整合式知識結構,不必非常專深,但要建立以權利地圖為核心的知識體系。“尊重他人知識產權,維護自身知識產權,了解正當維權與獲取救濟的基本途徑”。

匯聚了百萬在校大學生的武漢,正成為全國矚目的創業熱土。今年6月22日,武漢市發布《關于支持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依托在漢高校、支持社會力量建成50所以上公益性創業學院,每年提供不少于10萬人次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培訓機會。

焦洪濤就此建議,擬建的創業學院應當將知識產權課程放在更為突出的位置,“否則,大學生即使擁有高價值的科技成果與創意也無法有效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