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緊抓住“語感”的韁繩
作者:浙江麗水囿山小學 朱蘇珍
發布時間:2017-08-02 09:35:1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呂叔湘先生指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可見,在教學實踐中,語感能力是語文能力的核心,緊緊抓住“語感”的韁繩,讓學生自覺積極地參與言語實踐,在語感外化(說寫活動)與內化(聽讀活動)的實踐中不斷提高品德,也是學生語文素養的集中體現。
一、吟誦——語感培養的鋪路石
誦讀訓練憑借的載體是語音,而語音則是語言存在的一種形式。人們總是通過語音的高低長短、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變化來表情達意。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首先要培養良好的語音感。誦讀訓練是語感培養的鋪路石,所有的語音形式都是通過誦讀來表現的。在長期良好的語音感知和實踐中,學生的語感會越來越準確和敏銳,會對特定的語音產生相應的生理和心理期盼。重音、停頓、語氣、語速的變化一旦順應學生原有的期盼,學生便會感到順口悅耳,獲得審美感受,提高閱讀興趣。反之學生則感到拗口、別扭,產生不良心理。
二、點撥——語感訓練的不老寶刀
語文教學要撥動學生的心弦,讓學生心有所感,情有所動,才能有感而發。而品評、比較、想象是課堂語感教學的常用方法。學生只有在不同語詞、不同句式、不同語序、不同語境的品味鑒賞中,才能發現課文語言運用的妙處,才能養成良好的語感品質。根據新時期小學生心理特征和語文新課標的要求,以及語感構成要素的綜合性,我認為小學語文教學培養語言的情味感、形象感、獨特感顯得尤為重要。
1.推敲詞句,感受情味感。情味感,是指披文入情,品味文章所蘊含的感情和趣味,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語言文字作為一種符號載體,在反映客觀事物的同時,也表達作者的情感傾向和美感意趣。而這種情感與意趣在語言文字中有時并不是明白直露的,往往將其奧妙之處隱含在語言文字的背后,讓讀者去想象、去品味、去咀嚼。對語言文字的情味與意趣的感悟和領會是較高層次的語感能力,要形成這種語感能力,細細地品詞酌句是不可少的。
2.充分想象,體會形象感。語言的形象感指對語言所表達的情意、意境的敏感,也就是聽讀時能浮現出清晰、豐富的畫面,達到歷其事、見其人、聞其聲、臨其境的境界。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在想象中獲得形象感。
3.個性表現,重視獨特感。學生在閱讀中產生的獨特感受,是最寶貴的學習資源和智力增長點,教師不僅要有“珍視”的理念,還必須具有發現學生這種“獨特感受”的敏感和及時采取“珍視”的行動。在個性化閱讀中,我們要讓學生充分地、自主地調動語言儲備和生活積累,通過對文本的涵詠、體味、思考、評析,讀出新意,讀出他人未曾有過的感悟和新異的結論。這樣既促進了學生言語獨特性水平的提高,又促進了學生個性品格的完善。
三、積累——語感訓練的源頭活水
語文教學要促進學生的語感發展,使學生的語言從生澀走向鮮活,從貧乏走向豐富,從膚淺走向深刻,還要不斷激活學生的生活積累和閱讀積累。只有這些從不枯竭的涓涓細流,才能擁有語感發展的清渠活水,語文教學才會永遠充滿生機。
1.激活學生的生活積累。語文教學與數理化教學相比,有更廣闊的天地。語言學習的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良好語感的發展,同樣可以在這個廣闊的天地里找到自己的空間。教師只有引導學生貼近生活、參與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擴大視野、增進積累、激活思考,語言學習才會有生命力,才會有靈氣,才會有活力;兒童如果有了豐富的生活底蘊,就能在相關言語的聽讀訓練中,將自己真切的思想和情感傾注于語言文字,在心靈與生活的碰撞中,迸發出熠熠生輝的言語之光。
2.激活學生的閱讀積累。《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要擴大語文學習資源,跳出語文學語文。因此,除了課內的精讀、品讀外,更需要課外的泛讀。只有大量、廣泛的閱讀,才有豐厚的語言積淀,才能使學生的語言庫存日益充實、豐富。其次,更重要的是在教學中要喚醒、激活學生相關的閱讀積累,讓學生頭腦中的庫存語言在新的聽說讀寫實踐中發揮生成、監控作用,使學生在使用語言表情達意時,一開口一動筆就會形成積淀下來的語感形式,從而達到話從心出,筆隨心轉的美妙境界。
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這種語文能力的心理學表達不是別的,就是語感。于是,語文能力目的論就轉化為語感目的論。語文能力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語感是語文能力結構的核心要素。所以,語感教學也就成為語文教學的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