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網絡語言與現代漢語規范化問題
作者:陜西省宜君縣高級中學 王小會
發布時間:2017-08-02 09:47:4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網絡語言是結合了漢語、英語和漢語拼音,在計算機互聯網上使用的語言,它具有新奇、簡單、幽默的特點。當今社會,網絡語言正逐漸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和娛樂當中,學生的話語方式、生活習慣也正在悄悄地發生改變,這樣的變化沖擊著語言教學,沖擊著歷史悠久的漢語和漢字。如何正確對待網絡語言,引導學生合理地使用網絡語言,讓網絡語言為語文教學服務,是值得語文教師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一、網絡語言對現代漢語規范化的負面影響
網絡語言對學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網絡語言在交際中的廣泛使用。曾看過學生的這樣一篇文章:“昨晚,偶(我)GG(哥哥)帶著他滴GF(女朋友,英文girlfriend的簡寫)到偶家來7(吃)飯,那個MM在吃飯時一直向偶媽媽PMP(拍馬屁),那樣子真是好BT(變態),實在是讓偶粉寒(很汗,即沒有辦法表達的無奈),偶粉8稀飯(我很不喜歡)……我只吃了幾口飯,就到QQ上“打鐵”(發帖子)去了。”
了解網絡語言的人覺得它新奇、簡單、幽默,沒有上網經驗的人則會覺得不知所云。這些不符合現代漢語詞匯、語法規范的網絡語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們交流的困難,學生在作文中運用此類網絡語言,詞匯混亂,語法邏輯雜亂,主題單薄、庸俗。大量“漢字+數字+符號+外文+其他”的大雜燴式的網絡語言,嚴重地影響了中小學語文教學。
二、規范網絡語言,促進現代漢語規范化
1.加強傳統語言教學,提高學生的語言辨別能力。
網絡語言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產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現代社會生活的發展,迎合了當代人求新、求變的社會心理,和嚴謹、規范的傳統語言相比,具有通俗易懂、詼諧幽默、生動形象的特點,因而很受青年學生的喜愛。網上的快速交流,使學生不再對語言進行仔細推敲。沒有扎實深厚的語言功底,勢必會導致對語言的錯用和亂用。《語文課程標準》在定義語文課程的性質時,強調了語文的工具性,“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言作為交際工具要發揮好作用,就必須得到全社會的認同,必須嚴格遵守既定的語言規范。所以,語文教師就要加強傳統語言教學,提高學生的語言審美能力,使他們能夠自覺遵守語言規范。
2.適當教授一些社會方言知識,提高青少年運用語言的能力。
“社會方言是各種言語社團在全民基礎上產生的具有自己特點的語言變體。”網絡語言是網民這一言語社團在網上交流時創制的一種社會方言,是傳統語言的變體,它適用于網絡交流的語境,在網民這個言語社團內部它可以作為交際工具,但是如果把它拿來廣泛運用到網絡之外的現實生活和學習中,勢必會引起語義的誤解。比如網民們說的“美女”是指“霉女”,和網絡以外的傳統語言中的意思完全不同。所以,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語言理論的教育,使他們了解傳統語言和社會方言的不同,認清只有傳統語言才是全民的交際工具,網絡語言作為一種社會方言具有局限性。
3.強化網絡語言的規范教育,引導學生使用積極健康的網絡詞語,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在傳統語言教學中學生是被動接受者,對于活潑好動、求新求異的青少年來講,這會束縛他們的思維,不利于語言創新能力的培養。久而久之,會導致其語言表達能力的下降。網絡語言新鮮奇特、生動形象、活潑幽默,能較好地表達思想和意識,如果運用得當,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有些網友形容某人有點笨,不直接說明,而說“他的內存不夠”。通過使用一些好的網絡詞語,不但不會引起歧義,反而會豐富表達的內涵,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綜上所述,網絡時代,網絡語言風行天下,它在發揮自己交際作用的同時,也對傳統語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面對網絡語言帶來的沖擊,學校和教師要繼續加強傳統語言教學,提高青少年運用規范語言的能力,使其能夠自覺維護傳統語言的純潔性。同時,教師也要與時俱進,進一步利用網絡語言的創新性,取其精華,不斷豐富和完善語文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