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教學中,首先,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和了解學生,科學靈活地選用教學方法。其次,教師要進行課堂教學藝術的研究,改掉自己按部就班、保守教條的教風,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再次,教師要有智慧的頭腦,敏銳的洞察力,聲情并茂的表情,豐富而獨具個性的語言和條理清晰的邏輯表達能力,以及對課文的深度理解,對教學手段的嫻熟運用和對學生學習狀態的準確把握。通過辛勤的富有創造性的勞動,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藝術風格。

一、激發學習興趣,多媒體輔助教學是關鍵

當下,多媒體教學以其傳統教學手段不可比擬的優勢在課堂教學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一方面,其直觀形象的特點是傳統教學手段無法具備的;另一方面,其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的優勢亦是傳統教學方法無法比擬的。多媒體教學方法運用巧妙、運用合理,則教學效益大可提升。多媒體教學必須用在關鍵處。用在學生一時難以理解、難以感受的環節,多媒體的合理運用會使學生一點就透,豁然開朗。比如《詠華山》一課中寫道:“華山有617層樓房那么高”,這是學生難以捉摸的一個概念,很難感性認識到其高度。此時教師適時地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盡管教室里一片沸騰,但是學生仍舊難以理解。此時,教師通過多媒體資料的呈現,通過對學生身邊事物的對比模擬,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到了華山的高和險,也理解了“很難、情不自禁”兩詞,情不自禁地發出“華山真高啊”這一感慨,這也是作者引領讀者對文本的真切體驗。情由心生,學生進行課文第二自然段的朗讀也入情入境,讀得有滋有味。多媒體輔助教學降低了學生的理解難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調控課堂的有效性也大為提升。

二、理清思路,揣摩語言,培養自學能力

中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不強,概括出的內容要么不完整,要么思路不清晰,要么語言啰嗦。因此,在學生練習概括時,教師可給予導向,讓學生有路可走,有手可扶。在上課之前,由教師或者學生講述有關課文的背景,從而檢查并補充學生的預習情況。例如:在教學初三課文《陳涉世家》時,我先講述大澤鄉起義的背景:“秦始皇統治時期,大規模地興建宮殿和陵墓,筑長城,修馳道,對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極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同時,還制定嚴刑酷法,使人民生活極度不自由。秦二世繼位后,賦斂益重,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陷于深重的苦難之中。‘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在這樣的殘暴統治下,爆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這就是陳勝、吳廣所領導的大澤鄉起義。大家想不想了解起義的具體情況呢?”對于作者、作品及背景的介紹和展示,有利于讓學生走進作者的心靈,產生與作者的情感共鳴,達到引人入勝、激發興趣的作用。

三、變換手段,創設氛圍

要使學生喜歡語文,愛學語文,就必須培養學習興趣。在教學實踐中,培養語文學習興趣最好的方法就是創設課堂氛圍,讓濃郁的課堂氣氛像“磁石”一樣吸引學生。在創設課堂氛圍中,一是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和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創設情境導入課文,利用視頻、圖片、音樂、演示等方法,形象直觀,符合兒童感性認識事物的規律。設置懸念導入課文,采用故事、謎語、游戲、提問等方法,生動有趣,符合兒童心理特征和認知能力。二是利用文本獨特的語言藝術魅力和豐富的人文精神,挖掘文本中的好詞佳句,深刻地解讀文本,激發學生情感共鳴。

四、轉變教育理念,教給學生學習方法

素質教育理念要求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和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徹底改變應試教育中,教師眼中只盯著少數“尖子生”,而忽視大多數學生;課堂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手段落后;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接受的錯誤做法。因此,語文教學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給學生更多更好的學法指導,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勇于探究實踐,主動參與小組合作學習,共同討論交流,積極完成學習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