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為了重點突出“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應結合高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引導他們開展自主化的化學學習。這樣一方面可以突顯他們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也順應了新課改的要求。而討論式教學法就是其中一種高效的教學方式,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研究問題,并最終實現對問題的有效解決,這一過程是對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理念的深度貫徹與執行。所以在教學實際中,化學教師應根據教材中的有效落點,引導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開展課堂討論,從而實現高效的化學課堂教學。

一、在討論中習得化學知識

在傳統教學模式之下,針對化學知識點的教學,大多是以“老師講”占據主導,學生在這種學習模式下,長期處于被動狀態,學習效果自然不明顯。而討論式教學法就是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組織討論、開展研究、增加交流,完成深入的學習,從而實現化學教學目標。例如,在教學“化學反應的速率和限度”這一教學內容時,針對其中的“化學反應速率”筆者引導學生開展如下課堂討論:(1)對于反應速率而言,其體現的是瞬時速率,還是平均速率?(2)如果是一個相同的化學反應,借助不同的物質表示其反應速度,是否存在相同的意義和相同的數值?于是,以小組為單位的探討學習圍繞這些問題而開展,在具體討論的過程中,他們針對相關的化學知識點先實施了自主化學習且收效顯著。在上述案例中,將問題引入實際教學活動,可以有效引發學生對相關化學知識點的深入討論,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主觀能動性就能夠被充分激發,也可以有效燃起他們對于化學知識的學習熱情,促進知識的高效內化。

二、在討論中制訂實驗方案

在化學學習過程中,實驗也是一種高效的學習方式,是高中化學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當前,化學教師所采用的最普遍的化學實驗教學模式對于學生而言非常枯燥,很明顯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成果。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善于借助提問的方式引導高中生圍繞實驗展開討論,這樣才能夠實現化學實驗教學成果。例如:在學習“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制”時,為了幫助學生更清晰、更準確地把控整個實驗的操作過程,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遵循“優勢互補”的原則,保障每一個小組都配以一個基礎好、思維活躍或者心思縝密的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思維較為活躍的學生能夠提出較多不同的意見和看法,然后組織討論,通過討論和交流,彌補實驗過程中的不足,然后選擇更恰當的方式進行實驗。由此可以看出,在高中階段的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開展課堂討論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既可以促進他們對于實驗內容的深入理解,同時也可以全面掌控知識點以及關鍵節點,使教學成果更高效。實際上還有一些化學實驗方案的設計,包括對化學實驗結果的猜測,都可以選擇這種方式進行。

三、在討論中發展思維能力

高中階段的化學教學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化學思維能力,而如果是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思維很難被激發。而課堂討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激發學生思維的過程,所以在教學實際中,教師應善于結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開展課堂討論,通過深入的討論培養學生的化學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鐵的性質”時,學生分別掌握了鐵、三氧化二鐵以及四氧化三鐵的性質,教師就可以小組為單位針對“鐵的性質”展開討論。首先對小組成員進行合理化分配,之后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特點自主選擇討論點,討論激活了課堂,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同時這樣的討論方式可以面向所有層次的學生,是對個體差異性的充分尊重。高中化學知識體系中有很多教學內容,都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課堂討論,通過學生之間的深入討論,對于培養學生的化學思維大有裨益。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下遵循“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是十分重要的,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針對化學知識開展課堂討論,是經過實踐檢驗的高效的學習方式,既可以幫助學生準確把握知識點,也可以針對知識點開展探討和研究,同時還可以有效促進知識的內化,培養學生的化學思維,實現高效的學習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