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藥一定要苦口嗎?——淺談有“趣”課堂的營造
作者:陜西省韓城市象山中學 曹粉霞
發布時間:2017-08-02 10:58:5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不管什么樣的學生,在開學之初都不會抱著調皮的心態。所以,開學前兩周課堂上一般都比較有序,學生也似乎有了新的興趣。但這種情況往往很難堅持下去,因為兩周之后,課堂上的調皮行為就開始逐步顯現出來,甚至比上個學期有過之而無不及,教師往往將其歸因為老毛病又犯了。”這是周彬先生在《課堂密碼》一書中的一段論述,所描述的教育現象非常真實。
發生這樣的情況,除了學生自身的因素,也和課堂教學的“有趣”程度不夠有關。作為教師,常常會有這樣的苦惱:想用點新的創意,為學生增添學習興趣,又擔心影響教學進度;想讓學生多多體驗表達,又擔心影響課堂秩序;想以情感來熏陶,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又擔心學科知識點落得不夠實,導致考試失誤。這些苦惱與擔心,就像繩索一樣,捆住了教師的手腳,使教師對課堂“有趣”度的關注,遠遠低于對知識接受度的關注。可是,無趣則無樂,無趣則無效,有趣與否,往往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成敗。
一、開課有趣,激發聽課熱情
能讓學生“動心”的、有“趣”的東西,是開課必備。課前小演講之類,有天然的“趣”,能在第一時間吸引學生眼球。如:保健品推銷中,以溫情溝通、免費體檢、體驗營銷等方式,欺騙老年人以幾千元購買只值幾百元、幾十元的保健食品現象,學生會感到震驚和憤怒;唐玄宗逃難途中擔心會阻擋百姓逃生的道路,而禁止燒掉渡河橋梁,會讓學生思考什么是關注民生,生發感慨……講述者身臨其境,心有所感,受到鍛煉,聽者為之感嘆、回味、思考。
二、心動則有趣,課堂更活潑
“趣味”,并不是在學習過程之外增添樂趣,而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成就感與自我價值的實現。有一次,我因故不能講課,就將講課的任務布置給了學生,結果卻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們把課講活了:
——張樂講文言文好像有啥喜事一般,一直是樂呵呵的,逗得同學們忍俊不禁。字字落實,句句分析,那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給同學們帶來了一種藝術的享受,讓同學們完全沉浸其中。
——張亞玲是語文科代表,煞有介事地讓全體學生集體朗讀,她要過一把當老師的癮。而學生們呢,樂滋滋地滿足了她的要求。我心里真有點嫉妒,這樣的顯擺是要與老師比拼嗎?
——梁亞麗負責講《黃侃先生二三事》,一大堆的理論,什么要看文章整體呀,注意現代文的關鍵詞呀,注意內容和表達技巧呀,齊全得很。同學們先有點蒙,后有點急,但最后恍然大悟。
——萬媛則以“對不起”貫穿講解始終。“對不起,這個詞我沒查!”一連說了八九遍,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最可貴的是,她在文中挑選了十個重點詞進行分析,有的詞義連我也沒想那么多。
——陳倬說到傳主“黃侃”的“狂”時,文思如涌,浮想聯翩,說黃侃是高山上的雪蓮、寒冬里的梅花,有一股傲然之氣,有一腔英雄情懷,與天地同在,在青史留名。狂傲之人,性情中人,有赤子之心之人!
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仔細品味,這堂課的成功,除了難易程度切合學生實際,學生準備較充足之外,主要在于有“趣”,體驗之趣,活潑之趣,思悟之趣,甚至講述者的缺點,也讓聆聽者感到有趣,連那些平時不愿學習的學生,也被吸引。很久之后,學生們還能想起這堂課的情景,對所涉及的知識印象深刻。
當然,求趣,也并非只有這一種方式。但只要我們對“有趣”這一目標高度關注,就能發現更多的求趣之道,從而有所收獲。
三、積極求“趣”,著眼未來
有趣的課堂,是不苦的良藥,有事半功倍之效。無論是采用講授、談話、討論,都應把求“趣”作為目標之一,在課堂設計上加以落實。有趣的課堂,要對學生的沖動包容一些,對學生的“遲鈍”多一點等待,有時還需要調整學習進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