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慶幸自己成為了一名語文老師。因為有人說,如果人生是花,那么語文就是根。的確,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性、綜合性課程。語文課程是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是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形成健康的個性與人格的基礎,是學生一生發展的基礎。語文所給予我們的營養是會轉化的。關鍵時刻,它會轉化為能力、機智、信心和勇氣。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有對文字的敏感力,更要有對教材準確理解把握運用的能力。近期聽課,發現更多的教師課堂上花大量時間引導學生在剖析文章的內容,而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讀過一兩遍后就會有所感知,反而在教師的啟發與瑣碎的問答中將文本肢解得破碎不堪。那么,怎樣教才能讓語文成為人生這朵花的根呢?

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二課《第一朵杏花》一文中有兩段對話:

“爺爺,您又看花啦?”那孩子仰起臉天真地問。

“是啊,杏花開了?!闭f著,竺爺爺彎下腰,習慣地問:“你知道杏花是哪天開放的嗎?”

“哪天?”孩子有些奇怪。

“今天開的。”竺爺爺高興地說。

“什么事情啊?”

“竺爺爺,杏花開啦!”

“什么時候?”

“剛才。”

“是第一朵嗎?”

“是?!?/p>

兩段都是人物的對話,但在第一段對話中,人物的個性十分鮮明,孩子天真可愛,竺爺爺慈祥睿智。第二段對話語言簡明扼要,作者敘述時只呈現了人物的語言,沒有詳細描寫人物的神態、表情或動作。但是學生可以通過聯系上下文,準確推斷出人物當時的心理活動及神情表現。教師應該抓住這一語言,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引導學生體驗語言表達的特點,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下面是我的教學片段:

師:(課件出示兩段話)同學們認真觀察,說說兩段話在表達方式上有何區別?

生:第一段話把人物的神態動作進行了具體描寫,而第二段則純粹為對話。

師:你認為哪段對話更好?理由是什么?

生:第一段話好,使人感到了爺爺與孫子不同的性格特點,他們的形象更深入人心。

師:觀察很仔細。那你能結合文章前后內容,通過想象,補充第二段中人物說話時的神情表現嗎?

學生們思考片刻后發言。歸納如下:

①“什么事情???”竺爺爺撫摸著孩子的頭,關心地問。

②“竺爺爺,杏花開了!”孩子指著樹上紅艷艷的花,急切地說。

③“竺爺爺,杏花開了!”孩子忽閃著大眼睛,喘著氣說。

④“什么時候?”竺爺爺興奮地問。

⑤“什么時候?”竺爺爺既驚訝又興奮,迫不及待地問。

……

師:同學們,你們真了不起,竟然把作者沒說的話說得如此準確而又如此具體。這恰恰就是我們在日常習作中缺少的思考與表達??墒峭瑢W們想一想,為什么作者在第二段對話中把人物的神態動作等沒有再進行細致入微地描寫?是作者忘了嗎?談談自己的理解。

生:作者覺得那樣顯得語言有些啰嗦。

生:我覺得應該是作者認為這樣寫沒有必要了,因為上面的對話已經將人物的特點展現了出來。

師:也就是說,一篇文章的描寫應該根據內容來確定哪一處詳寫,哪一處略寫。但我們一定要記住,在寫人敘事的文章中,抓住人物的特點及事件的細節進行描寫,才能展現事情的經過,才能體現人物的品質和性格。

引導學生對人物對話中的神態、動作進行補充,不僅形象地捕捉到了人物的性格特點,更重要的是瞬間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非常自然地教給了學生方法。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苯處煹慕虒W任務不是教教材,而是以教材為載體,充分挖掘這一載體中蘊含的知識生成點、思維發散點、能力培養點,然后通過引導、啟發,幫助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知識,清楚明了地學會表達方法,同時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及感悟能力。因為語文教學重在朗讀、思考和表達,文本所蘊含的人文性是對學生進行人格塑造的主渠道,教師要通過引導學生體驗文本的情感而培植其向善向上的正能量。實踐證明,一個人的能力是教不出來的,而是在自覺的閱讀實踐中逐漸培養出來的。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應該有拓寬文本語言外延、讓語言不斷延伸的意識,有挖掘文本語言內涵、讓語言在靈活運用中開花結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