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術基于認知基礎的探究式教學
作者:江蘇省如皋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初中 張 慧
發布時間:2017-08-02 10:45:3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探究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在初中美術教學中,需要探究的往往是超越學生原有基礎的美術知識。同時也應當注意到,這種超越是需要以原有知識為基礎的,更需要借助于學生的認知基礎。因此,基于學生的認知基礎去進行探究式的教學,就成為挑戰教師教學智慧的一件事情,筆者在日常的初中美術教學中常常給自己設計這樣的挑戰并面對之,從而積累了一些認識,在此形成文字,與初中美術同行分享。
一、情境體驗,確定學生的認知基礎
探究式教學的過程,實際上是對學生原有知識進行遷移運用的過程,有效的探究必然對應著對學生原有知識的把握,而其實質又是對學生認知基礎的把握。那么,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如何才能確定學生的認知基礎呢?筆者以為讓學生在情境中充分體驗,可以實現這一目標。
例如,為了讓學生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識,并在此基礎上對顏色與意義的關系有所理解,同時讓學生初步掌握利用不同色彩進行創作的能力,筆者設計了一節名為“光與影”的教學。應當說這是一節具有挑戰性的課堂,因為對于初二的學生而言,這一學習內容是超越教材的,具有大量的學生自主探究因素。在探究之初,筆者先設計了這樣的一個過程:用幻燈片呈現一幅彩虹圖片,讓學生說出對其的認識。在這里,讓學生“說”是一個重要的策略,因為在學生說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所說的內容去判斷學生對于色光的知識基礎。事實也證明,以學生已有的科學知識,他們能夠回答出與色光有關的光的色散、折射、色光的混合等知識,還有學生知道原來的晶體管電視機的顏色就是由紅、綠、藍三種色光混合而成的。通過類似的活動,教師就可以有效地掌握學生在此方面的知識基礎。
二、探究教學,利用學生的認知基礎
在情境體驗的基礎上,教師就可以開展探究式教學了。
首先,教師可以向學生提供一些色彩鮮明的作品,如《哀悼基督》、《藤蔓》等,這些名畫的呈現,可以讓學生感受不同色彩所展示出來的不同含義,這與上面所進行過的情境體驗相比而言是一種進步,因為上面的體驗還只是一種生活及學習中積累的知識的重現,而這里對名畫的觀察,實際上已經進入了探究的境界, 探究的對象即是:顏色是如何展示意義的。如《哀悼基督》中,天使所用的顏色,人物形象背后的圓光的顏色,人物的衣著顏色,整個畫面的背景顏色等,這些顏色分別表示什么樣的含義?這是探究過程中需要重點研究的內容。
探究教學的過程表明,學生在探究中既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知識基礎,比如有學生說整個畫面的背景色呈現出青色、灰色,是渲染一種氣氛;同時學生又能夠發現自身的知識基礎不足的地方,比如說他們對圓光顏色所表示的意義,對人物衣著中的紅色等存有疑問。但可喜的是學生往往能夠意識到這恰恰是因為自身知識積淀不夠引起的——這是學生認知水平的一種體現。于是探究可以向更深的層面進行。在此環節中,筆者以為美術教學此時需要進行拓展,即不再局限于美術知識本身,而要從美術與文化知識之間的聯系來實施探究。于是筆者向學生簡單介紹了《哀悼基督》的背景知識,并介紹了西方文化中繪畫的基本理念,這樣學生就了解了畫面所用顏色的理由,從而也就能感受到顏色對意義的表現作用。
需要說明的是,這樣的探究過程是學生認知層面的,因為從知識積累角度來看,這里有些知識是由教師提供的,但教師的提供基礎卻是基于學生的認知需要,這是灌輸教學的界限所在。事實證明,只要是基于學生認知基礎的探究,就能夠讓探究變得更為有效。
三、反思探究,積累學生的認知經驗
筆者有機會了解到其他學科的一些探究式教學,比較之后發現,初中美術教學以探究的方式來進行,還是有著不少的挑戰的。一方面,美術屬于藝術學科,其與相對程式化的其他學科的探究而言,無法借鑒那些程序性的步驟。但美術學習的過程又是有著探究性的,畢竟在面對未知時,學生自然會產生一種探究的心理,如何利用這種心理,就成為美術教師的教學智慧所在。
筆者經過對自身諸多教學案例總結發現,美術教學中滲透探究思想,關鍵還是在于對學生美術學習心理的把握,也就是對學生原有認知基礎的把握。知道了學生的認知基礎,就知道學生對美術學習有什么樣的期待,就知道學生對美術知識有什么樣的理解。而判斷探究是否有效的關鍵則在于將學生放到一個新的情境中,讓學生對已有的知識進行遷移,實現利用已有知識創新性地用美術表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