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關雎》教學為例賞析詩教之魅力
作者:陜西省合陽縣教學研究室 辛曉玲
發布時間:2017-08-02 10:43:1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何謂詩教?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中國詩詞大會》評委蒙曼教授也認為:詩教,不是簡單的背詩,而是體會詩中的美,因此而產生愛惜美的欲望,這就是善。由美育導向德育,從一個敏感的人成為一個善良的人,詩教可能是最好的方式。詩教,一是教化,二是美育。下面,我以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下冊《關雎》教學為例,在美的巡禮中賞析詩教之魅力。
一、賞音韻美:重章疊句余音繞梁
此環節我以“吟詠誦讀”為主,引領學生進入文本。
《關雎》四字詩歌有一種天然的穩定感,質樸而和謙。我首先讓學生欣賞龔琳娜老師融古典與時尚于一體的配樂誦讀,帶領學生入情入境;再通過分角色誦讀,幫助學生褪去“談情色變”的羞澀;再通過你來我往的賽讀,指導學生把握詩歌的音韻美;最后通過搖頭晃腦的吟誦,提高學生對詩歌內涵的感悟。在“讀”占鰲頭的活動中,學生把聲音融進文字,把感情融入文字,以語言詮釋語言,以朗讀促進朗讀。
二、賞形象美:窈窕淑女與謙謙君子
此環節我通過“析字賞詞”,引領學生在文字間探求人物形象。
首先分析“淑女”的形象。學生通過形容詞“窈窕”看到了淑女的外表文靜美好;通過動詞“流”“采”“芼”,聯想到淑女勤快地采摘荇菜的過程可能就是擇偶過程:廣泛交往——逐個了解——細心挑選,發現了淑女對待愛情的理智和慎重;從君子的“琴瑟鼓之,鐘鼓樂之”中推測出這是一個有著高雅情趣的淑女。
接著分析“君子”的形象,我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說君子。學生通過動詞“求”“友”“樂”感受他對愛的執著和對姑娘的尊重,通過“悠哉悠哉,輾轉反側”感受相思之苦……在抽絲剝繭式的析字賞詞中,“追求——思念——幻想”的情路歷程逐漸清晰,學生分明可以感受到男主人公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夢中求而得之的喜悅,領悟“窈窕淑女”是其求偶標準,“寤寐思服”是其情感愿望,“琴瑟友之”是其示愛方法,“鐘鼓樂之”是其追求目標。至此,我們看到了一個對愛執著,為愛改變,為愛提高的謙謙君子。
三、賞情感美:愛到徹骨卻有禮有節
此環節我以“品讀感悟”為主,解讀詩情,提高詩歌鑒賞能力。《關雎》最難能可貴之處在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句道出了那個遙遠年代的擇偶標準。孔子曰“君子如玉”,“君子”一詞兼有社會地位和德行高尚的雙重含義,“淑女”二字也兼備了心靈美和外貌美。當少年愛戀上女子之后,想得到她的方式不是金錢的誘惑,也不是權勢的欺壓。他在“輾轉反側”后,通過“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用音樂愉悅心愛的女子,為愛情埋下了希望的種子,他“發乎情,止于禮”。看“君子”與“淑女”的結合,實屬愛情與美德的結合。
《關雎》之美,美在教會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它傳達出的有禮有節之情感是中華傳統文化所追求的,給人以溫暖的力量。當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時,我們需要喚起詩教,喚醒詩心。
(一) 喚起“詩教”回歸。
在考試“去詩歌化”的影響下,會寫詩的教師無聲隱退,愿講詩的教師越來越少。我們在日常教學中花大精力去講授古詩詞默寫和賞析的答題技巧時,不要輕視或忽略了詩歌美的鑒賞。詩歌的魅力在于其情感之真摯,語言之優美和思想之深邃,我們不僅要從語文的修辭學、情感學、主旨意義學方面去指引學生,還應把詩歌之美傳遞給學生,切忌將其進行寫作背景、主題思想、寫作手法等一系列“技術肢解”。全力構建古詩詞教學的新途徑,形成以詩教修德、以詩教陶情、以詩教勸學、以詩教勵志的書香氛圍,引領學生創造真、善、美的詩意生活。
(二) 喚醒“詩心”飛揚。
少年天生是詩人。當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上無休止地背誦,作答,卻失去感知詩詞之美的耐性時,如何喚醒浸潤在他們血脈里的文化基因,是我們每一個一線教師的責任和擔當。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每周安排20分鐘的短課誦讀,指引學生插空零星時間進行讀詩和背詩,鼓勵家長參與親子誦讀,開辟“網絡評比”平臺,提倡學生借用古詩句抒發情懷,鼓勵學生進行微詩創作……通過各種喜聞樂見的方式,以詩涵情,以詩育心。
真正的詩詞,不僅能抒發性靈,慰藉人心,還能規范倫理,教化人心。《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作為當代中學生修養德行的教材,起到了春風化雨的教化作用。身處詩的國度,讓我們重拾讀詩雅興,再現詩教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