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要想課堂真正實現“高效”,就必須備好課。多年的教學實踐,讓我真切地體會到了備好課的重要性,深切地感受到“二次備課”的魅力。當然“二次備課”不是只備課兩次,而應是反復推敲,多次修改,備出最完美的課,輕松開啟“高效課堂”的大門。

一、自備,凸顯個人見解

個人備課是教師自己鉆研學科課程標準和教材的活動,是集體備課的基礎。獨立備課可分為以下五個步驟:(1)分析教材。透徹分析教材,明確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2)確定目標。兼顧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正確確定學習目標。(3)找重難點。從學習內容的重要性、學生學習的難度等方面,來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4)選教法、學法。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學生年齡特征和發展水平等具體情況靈活選擇教法和學法。(5)設計過程。對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及其程序進行精心設計。教師只有在充分了解教材、獨立備課后再參加集體備課,才能做到有話可說,胸有成竹。獨立的個人備課,還可以讓我們的課堂凸顯個人特色,展現“百花齊放”的風采。

二、集備,共享集體智慧

集體備課的最大特點是相互切磋,集思廣益,產生“1+1>2”的效果。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集體備課不僅可以加深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認識,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廣度,而且可以集眾人之長,將教師的集體智慧運用到備課和教學中去。

在備課組討論時,首先是由主備教師說課,談自己的備課構思、重難點的突破手段等,接著其他教師可以加以補充,也可以說出個人建議,更有經驗豐富的教師會提出以往教學中曾經發現的問題,這樣可以逐步完善教學方案。如在集備“認識體積和容積”這一課時,教材安排呈現棗、荔枝、桃三種大小不同的水果,先讓學生借助觀察判斷哪一種水果所占的空間大,再將它們分別放入同樣大小并倒滿水的杯中,通過比較水杯里溢出的水所占的空間大小,來驗證對三種水果所占空間大小的判斷。在集體討論時,一位老師提出為防止學生思維定式,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應增加:將同一物體改變形狀后觀察它的體積變化,那怎樣操作呢?一位老師說:“可以用橡皮泥捏,能隨意改變其形狀。”又有一位老師說:“用小正方體搭。”“對,這樣可以讓學生了解到雖然物體形狀改變了,而它的體積沒有改變。”“還可以減少或增加幾塊小正方體,讓學生觀察體積的變化。”瞧,集體備課中會不斷地撞擊出思維的火花,不斷地豐富、完善我們的備課思路。

三、復備,實現完美結合

雖然通過自備、集備形成了優質的教案,但我們仍然不能把這種教案完全照搬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去。因為,我們每一位教師所帶班級的實際情況不一樣,學生學習的基礎不一樣,每位教師的教學風格也不一樣,所以就需要我們在自備的基礎上,結合集體備課的內容,對教材進行再次鉆研,集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進行深入細致的復備,備出最適合教學自己班級的高質量教案。如在備“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時,由于這節課的內容是整個單元的重點和難點之一,所以在集體備課中,我們一致認為應加強求各種物體表面積的題型的練習,包括金魚缸、煙囪、墻壁、包裝紙等生活中不同表面積的計算。可是結合我們班的實際情況,如果按照這樣的思路來上課,教學時間肯定不夠,所以在復備中我就專門增加了一節專項練習課。這樣既能實施集體備課中形成的優質教學預案,又能適合我們班的教學實際,實現了兩者的完美結合。

總之“備課” 是教師提升個人能力的窗口,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平臺。自備——集備——復備,讓我們備的課更加完善,更加合理,為教師從容走進課堂增添信心,為教師成功上好每一節課,實現課堂“高效”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