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背景下的有效性教學
作者:陜西省神木縣爾林兔中學 馬明明
發(fā)布時間:2017-08-02 10:37:5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如何實現(xiàn)有效教學?筆者認為教師要學會合理地取舍和補充,對教學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提升教學的藝術,促進孩子和諧發(fā)展。教學取舍,貴在用心考量,合理有效取舍可以讓教學充滿活力,提高課堂效益。因此,每一位教師都要用心去悟“道”。
一、推理創(chuàng)設,感知學習中的樂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自己去動腦思考一些問題。因此,在教師講解新課時,可以首先創(chuàng)設情境,把本節(jié)所學知識點隱入情境中,并提供給學生足夠的探索數(shù)學的材料。在創(chuàng)設情境過程中,既要突出本節(jié)難點,又要讓學生有合理自由的思維空間,既要讓學生感覺此問題有難度、有興趣并積極參與,又要讓學生有能夠合理思考的余地,把問題放在“需要”與“認知結構”緊密結合處。師生配合愉快也是教學成功與否的重要保證,教師要把學生調整到積極探索的精神狀態(tài)中來,讓學生在動腦、動手、動口的過程中積極探索,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提高學生合情推理的能力。
二、探尋有效教學,優(yōu)化學習方法
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是數(shù)學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教師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使他們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因此,數(shù)學探究活動、小組合作學習等成了課堂教學的全新教學方式,使原本“平靜”的數(shù)學課堂呈現(xiàn)出一派繁忙活躍的景象。但是,有些教師缺乏對課堂教學手段本質上的正確把握,只圖表面上的熱鬧、形式上的走過場。在教學中,一些內容并不適合學生自主探究,本來可以直接告訴學生的,教師仍舊布置學生去探究,浪費了大量寶貴的學習時間。
一切“從頭做起”,這樣的探究有必要嗎?顯然是不必要的,也是低效的。要舍棄那些為探究而探究的“偽探究”,該“探究”就探究,該“接受”就接受,教師該講的一定要講,且要大膽講,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是必要的。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只有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合理取舍教學方式,才能促進學生的最優(yōu)發(fā)展。
三、認識課堂評價的重要性
筆者曾聽過一位教師的示范課,他在教學“長方形的認識”時,請學生舉出生活中長方體的例子。
學生1:“我的筆盒是長方體。”(一邊說,一邊高舉筆盒。)
教師:“你真是我們班最聰明的孩子,一下就發(fā)現(xiàn)了長方體。”
學生2:“窗戶是長方體。”
教師:“哦,你太偉大了,還有誰來?”
學生3:“高樓是長方體。”
教師:“你真行,老師都沒想到,你長大準又是一個愛因斯坦。還有嗎?”
……
教師對學生說出的各種答案,無一例外的是“不錯”“你太棒了”“再沒有人比你出色了”“你太偉大了”,贊美之聲不絕于耳,孩子們被捧得暈乎乎的。張口就來的“表揚”沒給課堂錦上添花,反而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與價值,使學生迷失自己,更使學生的耐挫力、承受力大打折扣。新課程提倡對學生要多激勵,并不意味著不能否定與批評。表揚與批評是辯證的統(tǒng)一體,一味表揚如一味懲罰一樣,都是不可取的。贊賞孩子必須建立在“客觀真實”的基礎上,避免任意夸大,用語要準確、具體,多用描述性的語言,要表揚出孩子在具體行為中反映出的精神狀態(tài)。批評也要講究方式、方法、技巧,要注重每個學生的感受,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這樣的“綠色批評”才有利于學生的健康發(fā)展。
我們要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發(fā)展,因材施“評”。要打破傳統(tǒng)的單純由教師評價學生的單一模式,引入學生自評、互評和學生對教師的評價等多樣化的評價方式。
可以說,恰到好處的“舍”,可以起到高瞻遠矚、深化認識事物本質的目的;善于“舍”,會起到峰回路轉的功效。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自身要“有所為,有所不為”,還要適時引導學生“有所為,有所不為”。如今,教師是該“舍一舍”, 讓學生在屬于自己的舞臺上盡情地“得一得”的時候了。
自主展示、動手實踐、合作交流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旋律,積極參與、主動展示、互助共贏成為課堂的常態(tài),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了把真實的課堂還給學生,真正實現(xiàn)了有效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