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課程以學生的生活發展為主線,在逐步擴展的生活領域中選擇社會生活的主要因素組織教學內容,每一個教學領域所包含的社會要素是綜合的,在不同年級層次不同,要求也不同,呈螺旋式上升。這就需要我們不斷豐富和拓展教學內容,為學生社會性發展打下必要的基礎。

一、用好教科書,合理開發教材內容

思品課教科書是依據課程標準編寫的教學用書,是重要的具有指導意義的教學資源。它是教師施教的依據,是學生學習的主要信息載體和教學資源。教材所呈現的知識是濃縮的,教材所選取的素材是有限的,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情況和實際教學條件補充資料,合理地開發教材內容。然而地區和地區是有一定差異的,學校和學校也存在差異,每一個班集體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地進行再創造,不能簡單地照搬和復制教材,而是要充分利用教科書中的彈性空間,構建更適合學生的有意義的學習內容。

二、整合課程資源,優化課堂教學

1.有效整合和利用校內資源。發掘校園文化、校園網絡、校園圖書館、校史館等學校中的基本資源,加以重視和利用;同時可以結合學校少先隊活動、主題班會、社團活動、校本課程等,豐富和拓展品德與社會課的內容。

2.因地制宜利用社區環境資源。新課程視野下的品德與社會課更關注學生的社會性發展,在教學設計中有較多的社會實踐、調查活動。我們在開發課程資源的時候,可以從社區獲取資源,結合品德與社會學習內容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便捷有效的途徑。讓學生在與社區資源的親密接觸中,對社會生活有更為深刻的感受和體悟,對學習內容產生更強的求知欲望。通過學生親身經歷調查研究、參與實踐,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也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3.充分挖掘社會資源。思品課的教學內容廣泛,涉及方方面面。因此,充分利用和挖掘多種社會資源顯得尤為重要。在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的過程中,還要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媒體、廣播媒體、平面傳媒等信息媒體,來豐富品德與社會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學習范圍。

三、將傳統文化融入到課程中

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最終目標是引導學生在社會中健康、快樂地生活。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融入廣闊的社會生活,在實踐中不斷體驗,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可滲透到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的東西很多,只要我們用心去研發和嘗試,就可以豐富品德課堂的教學內容和方式,使品德教育與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教育達到有機統一。這不但能更好地開展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又真正地弘揚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因此,傳統文化滲入品德與社會課堂值得品德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好好思考、嘗試。

教師要遵循化深為淺、化繁為簡的理念去指導課堂教學,以教材為依據,從學情出發,精簡教學設計,簡化教學過程,簡化教學環節,以簡潔的線條、簡捷的方式,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學環節倘若設計得過于繁瑣,則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使其把握不住學習重點,從而耗費時間與精力,降低學習效率,與有效學習和高效課堂背道而馳。

學會學習是核心素養的六大素養之一。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我會學”的潛能,引領學生在情境探究和合作學習的基礎上構建“總體系”,對一節課所學內容進行回顧與總結、提煉與升華,注重運用普遍聯系和系統優化原理,用綜合的思維方式把相關知識點串聯成“總體系”,理清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對核心知識加強記憶,并能夠學以致用,運用相關理論闡釋和評價有關現實問題,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簡約課堂并非簡單課堂,而是以少勝多,簡約而豐;簡約課堂的構建不僅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把握了知識、培養了實踐能力,還能讓學生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培育學科能力和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真正實現人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