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決定命運,而人的優良性格是早期奠定的。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發展的關鍵期,孩子85%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這段時間形成的。留守兒童的父母雙方或一方長期在外務工,不能與兒童共同生活,看護人作用弱化,這將對兒童的性格形成與發展產生諸多不利影響。

一、3~6歲留守兒童性格發展的基本特征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幼兒的不同表現,有的自信大方;有的膽怯害羞;有的安靜專注;有的好動,注意力分散;有的獨立能干,愿意不斷嘗試;有的依賴性強,表現得軟弱退縮;有的禮貌熱心,能和小伙伴友好相處;有的不合群,愛發脾氣,有攻擊性行為。這些不同的心理和行為表現是由孩子的性格差異造成的。

(一)3~6歲留守兒童自我評價的發展。

自我評價是自我意識的一種形式,是主體在對自己身心特征認識的基礎上產生的某種判斷。自我評價的發展對幼兒良好個性的形成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幼兒的自我評價大約在2~3歲就開始出現,隨著年齡的增長,認識和情感的發展而發展。幼兒還沒有獨立的自我評價能力,他們的自我評價常常依賴于大人對他們的評價。大人說自己是好孩子,他就認為自己是好孩子。直到幼兒晚期,兒童才開始出現獨立的評價。

(二)3~6歲留守兒童行為習慣的發展。

習慣是人生之基,好的行為習慣可以逐漸形成好的人格。幼兒期是人的一生身心發展尤其大腦結構和機能發展最為旺盛的時期,更是良好生活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在這個階段,兒童極易受到外界刺激,而且一旦形成則非常牢固。鍛煉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是孩子獨立性、意志力發展的有效前提和途徑。

(三)3~6歲留守兒童情緒管理的發展。

情緒是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和相應行為方式。3~6歲是幼兒情緒情感發展的重要階段,對幼兒性格的形成有著重大意義。溫馨的家庭環境,濃濃的親情和關愛,易于形成幼兒積極穩定的情緒,幼兒性格開朗樂觀。即使在需要不能滿足時,也能接受解釋,能適度表達自己的情緒,不亂發脾氣。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由于家庭親子關系淡化,缺少父母的陪伴,情緒得不到有效的疏導和指導,幼兒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容易發脾氣,個別幼兒還有攻擊性行為。

二、影響3~6歲留守兒童性格發展的因素

在性格形成發展過程中,兒童早期的生活環境和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完整的家庭結構、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親密的親子關系在兒童最初性格形成和身心發展上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而留守兒童最大的弊端就是父母常年在外務工,導致父母職責弱化,與父母交往減少,致使親子關系失調,父母榜樣作用缺失和父母監控機制弱化,這是對留守兒童性格形成與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的直接因素。

(一)親子分離的形式、時間以及親子溝通頻率和效果對留守兒童性格的影響。

1.親子分離的形式。

留守兒童親子分離形式有父母雙方外出打工,兒童與雙親分離,單親外出打工,兒童與單親分離。兒童的親子分離形式對留守兒童生活習慣、人際交往、性格形成與發展會產生深遠的影響。父母都出去打工,與雙親分離對留守兒童性格的形成與發展不利影響最大。母親外出打工,父親在家,影響次之。父親外出打工、母親在家的留守兒童性格形成與發展負面影響較少。

2.親子分離時間。

在我們的調查中近一半的留守兒童與父母分離在半年以上,近一半的留守兒童與父母分離在一年以上,親子分離的時間越長對留守兒童性格形成與發展的不利影響越大。與父母長時間分離,兒童缺乏必要的愛和支持、信任感和安全感,久而久之,容易形成敏感、偏激、孤獨的性格特征,特別容易出現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

3.親子溝通頻率。

父母外出務工地距離家鄉越近,回家的頻率相對較高,與兒童聯系較為密切,對兒童性格發展不利影響較弱。在無法回家看望孩子的情況下,父母能經常主動打電話回家,了解孩子的情況,與孩子進行溝通,對兒童性格形成與發展的不利影響較弱。父母無法經常回家看望孩子,又很少打電話回家關心孩子生活、學習各方面情況的,對兒童性格形成發展的不利影響突出。

4.親子溝通的效果。

父母在外務工,與孩子通電話,這是與孩子溝通的唯一途徑,這對孩子來說有非同尋常的意義。電話溝通時對孩子談論的內容感興趣,能夠理解孩子,能更多關心孩子的精神需要而不僅僅是物質需要,這種能滿足兒童情感交流需要的有效溝通,可以一定程度彌補父母不在身邊造成的不良影響,讓兒童在情感上獲得滿足,減少兒童出現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的概率,有助于兒童的性格向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反之,如果溝通效果不好,對于尚缺乏是非判斷力的兒童, 容易形成不正確的認知,認為父母不關心自己,不愛自己, 長此以往,兒童容易自暴自棄,形成極端的性格,如暴躁、偏激或極度自卑。

(二)留守兒童的看護形式與質量對兒童性格的影響。

1.留守兒童看護形式。

調查中,43%的留守兒童由一方父母看護,56%的留守兒童屬于隔代看護,1%的留守兒童屬于寄養,由親朋看護,看護形式對留守兒童性格的形成與發展有重要作用。母親或父親看護的留守兒童性格發展的不利方面較少。祖輩看護,由于年齡較大,體力精力衰退,易采取寬容放任的態度,兒童容易養成任性、放縱的性格。而寄養、親朋代養的留守兒童,對兒童性格的形成與發展造成的不利影響更為突出,很容易讓孩子產生寄人籬下的感覺,有強烈的被忽視感,從而造成孩子抑郁壓抑、憂慮不安、自卑拘謹、冷漠寡言、敏感過激,甚至對父母產生怨恨心理。

2.看護人知識水平與教育理念。

看護人知識水平高低直接影響留守兒童性格的形成與發展。看護人知識水平高,留守兒童性格形成發展越好,看護人教育理念越先進,越有利于留守兒童性格的形成與發展。

三、促進3~6歲留守兒童優良性格形成與發展的策略

(一)加強親子溝通,引導留守兒童形成正確的認知。

親情,是兒童(尤其是幼兒)健康成長最重要的精神要素,是兒童心理發展的原動力。3~6歲的兒童正處于渴望親情,對家長有著強烈依戀的時期,孩子的心理發展需要通過親人的肢體接觸(如擁抱、握手、撫觸等)使他們建立起內心安全感,緩解焦慮,形成優良性格。

父母應轉變觀念,在致富與孩子成長之間慎重考量得失。為了生活不得不外出務工的父母,應盡量選擇留一個人在家里陪伴孩子,給予孩子母愛或父愛,不要兩個人同時外出務工。不得不雙方都外出務工的,為彌補不在身邊所不能給予孩子的必要的關愛和支持,父母因盡量多回家看望孩子。無法回家看望孩子時,應該盡量多打電話與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生活和學習狀況,關心孩子的需求,特別是精神需求,內心感受,努力提高親子溝通的效果,滿足孩子情感交流的需要,幫助孩子往積極上進的方向發展。

(二)提升父母和看護人的教育觀念,為留守兒童良好性格的形成與發展提供關鍵支持。

教育觀念的先進與否,對留守兒童性格的形成與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雖然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不在身邊,但是父母對他們的影響仍然非常大。父母應該端正自己的教育觀念,利用自己接觸和學習到的先進知識和教育觀念來教育孩子從積極樂觀的角度來看待壓力和挫折,幫助兒童形成正確的認知,養成積極上進、努力學習的良好品質。

另一方面,留守兒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務工,和幼兒經常生活在一起的是留守兒童看護人,看護人的教育觀念將對留守兒童性格的形成與發展產生直接的影響。看護人如果能夠給予留守兒童足夠的關心,經常與其進行情感上的交流,雖然無法代替父母的關愛與親子關系,但也能在最大程度上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克服留守兒童性格形成與發展中的不利因素。

各級政府部門和教育主管部門應該通過培訓和活動,給外出務工父母和看護人,提供切實可行的家庭教育指導,改進家庭教育方法。

(三)重視幼兒園教育,開展多種形式的人文關懷。

幼兒園是留守兒童生活和學習的重要場所,兒童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幼兒園度過的。由于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關愛和管教,可能出現各種問題,那么幼兒園老師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就顯得至關重要。

首先,老師要對留守兒童給予特別的關注。在一日生活中,教師應給予留守兒童生活和學習上的幫助和指導,鼓勵和幫助他們克服困難,和留守兒童多談心,引導班級幼兒相互關心,積極交往,讓留守兒童體會到老師小朋友的關心,體驗到集體的溫暖,彌補感情缺失,產生心理歸屬感, 從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另外,老師要特別關注留守兒童心理方面的變化,爭取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避免他們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

其次,幼兒園要建立必要制度,成立留守兒童管護中心,定期開展留守兒童活動;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從學習、生活、心理等各個方面對留守兒童進行系統的教育管理;開展定期家訪、幼兒和父母定期通話、留守兒童談心等工作,真正發揮幼兒園作為留守兒童教育主陣地的作用,為兒童提供良好性格形成與發展的有利環境和有力保障。

第三,幼兒園要積極開展留守兒童看護人培訓工作,通過談話、家訪、專題講座等形式,傳播先進教育理念,改進家庭教育方法。

(四)動員多方力量,為留守兒童成長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各級政府部門和教育主管部門要創新教育方式,多渠道、全方位幫扶留守兒童,引領社會資源參與到留守兒童的關愛教育活動中來,發揮社會慈善組織和民間團體的作用,促進留守兒童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