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歷史教學中的生本對話
作者: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磨市中心學校 汪茂衍
發布時間:2017-08-02 09:37:4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歷史課堂教學中的生本對話,即學生與歷史教材、歷史資料等文本之間的對話,它是歷史課堂對話教學的主要方式之一。有效的生本對話能促成課堂其他對話教學方式的順利進行,創設靈動課堂,進而實現課堂教學目標。那么,歷史教師應該如何有效地指導“生本對話”呢?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是前提。歷史遠離學生的生活經驗,雖然不斷改版的歷史教材致力于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但仍然讓學生感到單調、枯燥與抽象,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生本對話的有效進行。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應該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們求知與求學的欲望激發出來。”因此必須創設和諧溫馨的生本對話氛圍,激發學生讀歷史、學歷史的興趣。這就要求歷史老師必須在了解學生學習狀況和興趣特征的前提下,在教學程序設計上,從導入、探究、交流、感悟、小結等各環節,預設一個個興趣點,讓學生始終處于高昂的學習狀態之中。同時將最能讓學生感興趣的課程資源引入課堂,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豐富生本對話的內容,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和思維空間。如“歷史影院”,能形象、直觀地再現歷史情境;歷史文物,能讓學生走進歷史之中,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鄉土歷史,能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讓學生親近歷史。這些都能讓學生學習興趣大增,自主地暢游史海,開展真正意義上的生本對話。我曾在講授《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一課時,利用微課和《清明上河圖》的電子視頻,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極強的求知欲望,閱讀教材和補充的歷史資料。有效的生本對話,為課堂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本是抽象乏味的歷史內容,竟然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圓滿解決。
融進歷史,問題探究是重點。歷史是鏡子,是前人留下的經驗和財富。學習歷史,是讓學生了解祖國的、世界的相關歷史知識,以此培養學生的各種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愛國意識和國際意識,全面增強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生本對話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用自己已有的經驗、知識和情感去體驗和構建文本意義世界的過程。歷史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及歷史材料等文本資料時,必須注重“學”與“思”的關系,設置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歷史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文本,并鼓勵學生讀中發現、讀中思考、讀中探究,真正做到深入歷史,融入文本。如在講授張騫通西域時,設問“秦始皇吃過葡萄嗎”。這樣的問題將歷史生活化、趣味化,學生帶著濃厚的求知欲望走進閱讀,與文本對話,通過自主與合作學習探究,在學習張騫通西域這段歷史的基礎上,不但了解了葡萄等西域物產傳入中原的過程,認識了兩漢時期中原與西域各民族交往的史實,而且增強了歷史學習與探究的能力。諸如這些貼近學生生活與興趣愛好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思維含量和開放性、層次性,能極大地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讓學生主動地帶著思考對話文本,對話歷史,用心體驗,實現學生視界不斷與文本視界交流、生成、豐富和融合。
增強能力,提升素養是目的。歷史課程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課程,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終身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開展生本對話,既是學生歷史學習的憑借,更是增強學生能力、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之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充分體現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把學生帶入一個魔幻般的讀書天地,讓學生與歷史文本親吻且有更深層次的精神對話。如在中國史的學習中,我們可以啟迪學生穿越時空,去感受上下五千年,文明耀中華的輝煌與榮光,去領悟黃帝的智慧、孔子精神的精髓,去仰慕文天祥、林則徐名垂青史的愛國情,去觸摸歷經兩千多年風雨依舊造福人民的都江堰和截斷巫峽云雨的三峽大壩,去解讀中華民族的斗爭史、奮斗史、發展史。喚起學生各種感官參與歷史文本閱讀,觀其形、聽其音、演其景、悟其味、明其理,增強學生歷史學習與探究的各種能力,培養學生辯證的歷史思維,提升學生的人文情懷和必備的核心素養。
生本對話,作為對話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不僅僅是預習、識記與理解,更注重學生個體感受與文本意義的交融,進而增強學生人文情懷和核心素養。創新歷史課堂教學,務實生本對話過程,明天的歷史課堂將會因生本對話而精彩紛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