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以“圖形與幾何”教學為例
作者:陜西省靖邊縣第六小學 王 華
發布時間:2017-08-02 10:14:4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國家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把“數學基本活動經驗”作為“四基”之一,這是課程改革的又一大進步和亮點,揭示了數學教學不僅是結果的教學,更重要的是過程的教學。數學課堂教學必須結合具體內容讓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去“經歷過程”。數學教學是一種活動,是一種充滿情感、富于思考的經歷體驗和探索活動。下面我就談一談在“圖形與幾何”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讓學生的數學素養向多元發展。
一、讓學生在操作中獲得數學活動經驗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彼苤匾晞邮帜芰χ橇﹂_發的重要作用,主張訓練動手能力以促進學生的智能發展。有一句名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边@些都說明了動手實踐的重要性,學生親身經歷獲得的體驗遠比只是看圖形獲得的體驗要多得多。
例如:教學《組合圖形的面積》時,我給學生發了學具包,每個袋里有不同的平面圖形。我在引入環節分兩步進行教學:第一步:讓學生說出每個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第二步:讓學生用兩個或多個圖形拼出新的圖形,即組合圖形(讓學生在操作中獲得新的經驗)。
因此,數學教學要強調讓學生“做數學”,通過動手操作、觀察等活動,讓學生感知、體驗、理解數學的內容;通過讓學生親自參與活動,在實踐的過程中獲得活動經驗。
二、讓學生在思考中建構數學活動經驗
動手實踐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學習過程僅僅停留在操作層面,學生的思維就會停留于感性活動的層面上。因此說,教師要讓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在獲得感性認識后,適時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比較和發現,揭示出感性經驗背后理性、抽象的數學活動經驗,在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建構起新的數學經驗。
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時,學生不僅僅掌握了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經歷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他們在經歷公式推導的過程中同時會獲得“轉化”的經驗,即在遇到新問題時,可以通過轉化,把新知轉化為已經學過的知識,運用已有的經驗去探索、解決新問題。當學生建構這樣的數學活動經驗后他們在學習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推導時,就會自覺地運用轉化的數學活動經驗,通過補、拼、移等方法把三角形、梯形轉化為平行四邊形。
因此,我們在教學時,要重視學生經驗建構的過程,讓學生在活動中獨立思考,思考后要發表見解,充分交流,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體驗和感悟過程中明理啟智,建構新的數學活動經驗。
三、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推廣數學活動經驗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許多數學活動都會經歷操作、自主探究、獨立思考等。但是,還有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有應用的意識。當教師引導學生揭示出感性經驗背后的理性、抽象的數學活動經驗,讓學生獲取具有概括性、普遍性的數學概念后。就要幫助學生進行經驗顯性化,及時加以推廣。
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推導這一課,在總結環節引導學生重新梳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推導過程,并提出:下節課我們學習三角形的面積計算,你準備怎么去探究它的面積計算公式?問題的提出將本節課學生積累的活動經驗進行提煉,推廣運用到了以后的學習中去。
正如朱德全教授所指出的“應用意識的生成便是知識經驗形成的標志。”作為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核心成分,應用意識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多地加以關注。
總之,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使學生親身實踐、經歷和思考,在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過程中完成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作為一線數學教師,我們更應該站在為學生發展的高度,努力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在教學中要設計有意義的數學活動,促進學生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為學生的數學素養向多元發展做出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