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離不開閱讀,閱讀能夠使學生更好地從中獲得知識。但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將寫作和閱讀分為兩個不相關的部分。當前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的現狀如何呢?怎樣將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呢?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教學現狀研究

1.讀物復雜多變,學生鑒賞能力不足。由于利益的驅使,當前的文化市場參差不齊,很多學生讀物只是單純地具備一定的形式,文章內容粗俗至極。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自身的鑒別能力不足,在選擇課外讀物時往往會受到當前市場的影響,影響最終的閱讀效果。

2.教師素質有待提高,教學模式需要革新。由于一些教師自身的觀念較為落后,導致其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還采用傳統的灌溉式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的思維受到較大限制。由于思維發展受到了較大限制,很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是被動式應付,這使學生的學習效果難以有效提高。在進行寫作時,由于日常訓練和閱讀量不夠,使得學生的寫作技巧欠缺。

3.學生學習興趣較低,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大部分小學生活潑好動,而很多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仍然以傳統的、僵化的教學模式為主,導致學生對語文課興致不高,無法養成良好的閱讀與寫作習慣。

二、提高小學生閱讀、寫作能力的方法研究

1.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閱讀興趣的提升方面,教師首先需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從內心深處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此外,在選擇閱讀材料時,需要保證閱讀材料的內容與學生的發展具有非常緊密的聯系。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文字和圖片等多元素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對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及需求等進行分析,從中選擇對應的閱讀素材。在當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選擇像《十萬個為什么》等科普性讀物。這些讀物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提高知識存儲量,而且還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而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可以選擇《三國演義》等經典著作,提高學生對人物和景物的刻畫能力。

2.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而不是單純增加學生的文化知識,特別是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對學生今后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一方面需要讓學生掌握大量的文化基礎知識,另一方面還需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是泛讀,通過泛讀,學生能夠對文章的大致內容有所掌握,包括文章的段落大意以及作者的寫作思想等。通過這種方法,學生能夠對文章中的用詞等準確掌握。其次是摘抄,主要是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經典語句以及對文章中的寫作材料進行了解,幫助學生積累習作素材。最后是將閱讀和思考有機結合,大部分學生對于文章中的大部分內容有一些自身的理解和體會,但由于受自身思想的限制,往往并不全面。為此,在進行教學時,教師需要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啟發,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

總之,通過加強閱讀教學,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學生通過閱讀大量的作品形成自我文章架構的模式,在進行寫作時就能夠更加有效地掌握文章的框架結構。此外,大量的閱讀還能夠開拓學生的視野,學生在寫作時就能夠尋找到更加合適的寫作素材,增強文章的文采。最后,通過閱讀,學生還能夠從中不斷汲取前人的寫作經驗,運用到自己的習作實踐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