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應喚起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關注學生的智力潛能和創新思維的發展。教師在教學中應采取相應的對策,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和幫助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使學生積極動腦、動手,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

一、進行梯度式提問,培養學生良好習慣

四十分鐘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時間較長,容易疲憊走神,這給教師的課堂調控帶來一定難度。由此,教師要根據實際需要,調控好教學的時間和進度,不妨在學生易產生精神疲倦、注意力渙散的階段,進行梯度式提問,點到為止,可增加教育功效。

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不應出現“被遺忘的角落”,教師不能一味求全,而是要認識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尤其我們特殊孩子的個體差異更大,身體體能差異大,知識基礎差異大,個性特征差異大。教師要注重學生個性發展,分層教學,分類推進,做好個案化教學。在承認差異的基礎上因人而異。問題要有梯度,要調動每個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使大多數學生“跳一跳,夠得著”。同時要認真聽取學生的回答,殘障孩子對問題的理解、回答,只要有一點點沾邊的,我們就要做好啟發、引導和完善。不失時機地運用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進行鼓勵和贊揚,激發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和積極回答問題的欲望。

二、擴展延伸,深化認識,提升學生表達能力

課程標準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語文教學要使學生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語文來源于生活,應讓它植根于生活這片肥沃的土壤,才能夠給語文課堂以生機和活力,豐富語言實踐。如,在學習《渴望讀書的大眼睛》后,可讓學生把自己的學習條件與文中的小朋友進行比較,把自己的學習態度與文中大眼睛的小女孩展開對比,促使他們對貧困山區的孩子每天起早貪黑,跋山涉水的求學精神產生欽佩之情,萌發出向“大眼睛”學習,珍惜現在的學習生活的美好情感。這樣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把閱讀教學與思想教育結合起來,實現雙向互動,閱讀教學就有厚實的土壤,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人格的培養就有了保障,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也得到了鍛煉,收到雙贏之效。

三、低年級課堂教學要特別關注教學過程的即時調控

低年級課堂教學要特別關注教學過程的即時調控。由于學生年齡小,有意注意能力弱,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四十分鐘很難堅持到底,課中,開小差、小動作、分神跑神的現象隨處可見。因此,吸引學生注意力是教師必備的“看家本事”。從接班第一天起就要求學生認真“看”老師如何說話和行動,隨時注意老師的眼神、表情和動作,讀懂老師的“暗語”——肢體語言。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就會取得良好的效果,師生之間基本就會達成默契。比如:一旦發現有的學生在做與課堂無關的事,就停下講課,目光直視,使之引起警覺,意識到老師在警示自己,應該認真聽課,從而達到矯正的目的;假如學生在發言時你一言我一語、混亂無序,就用食指豎在嘴唇前,示意要安靜。

四、運用形成性評價,搭建互助的橋梁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在“評價建議”中指出:“對學生語文學習的日常表現,應以表揚、鼓勵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語,從正面加以引導”的建議,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努力滿足課堂教學形式的活潑多樣。在閱讀、背誦、討論、交流、提問、質疑、對話和學習實踐的過程中,應不失時機地抓住學生的“閃光點”進行表揚,讓學生心理得到滿足,精神得到振奮,情感得到愉悅。特別是對學生作業的評價,要用善意的中肯的語言指出錯誤,提出修改意見,使用更多的表揚、鞭策、希望的評語進行積極的評價。例如:對學生好的語文作業、作文和寫字練習,我都通過舉辦班級作業展評、開辦學習專欄、推薦優秀作文參賽、每周優秀作業通報等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滿足他們的榮譽感,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分享成功的幸福,還能吸引更多學生步入先進行列。

總之,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不斷地學習,博覽群書,博古通今,博學多才,用知識和智慧武裝頭腦。還要掌握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先進的教學方法,在教學實踐中,反復實踐和運用,使自己的語文教學更生動、更活潑,讓學生容易接受、樂意接受,才能收到實實在在的學習效果,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