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經典閱讀如化雨春風
作者:陜西省西安市鐵一中學 王滿利
發布時間:2017-08-01 14:50:4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長期的一線語文教學工作中,我一直認為閱讀是生命的根——閱讀豐富學識,陶冶性情,提升趣味,完善心靈。尤其是經典的滋養和引領,能幫助學生形成對生活深入細致獨到的觀察體悟,進德修業,從而成就一個大寫的人。
閱讀之重要,在現當代社會也已有共識。
現代教育家葉圣陶、朱自清等教育大師都一致倡導并認同“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
當代教育家也共同關注,從語文教材的編寫和教輔的推出可以看到:新課標建議閱讀的38種中外經典、必修教材每冊設置“名著導讀”板塊,以及各地出現的各種課外讀物。
中學生閱讀現狀堪憂——多媒體文化帶來的“碎片化”的淺表性閱讀,導致學生只求感官愉悅,不會深入思考;多元文化背景下,多數學生沒有形成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缺乏精神高度,經典意義被消解,思想和寫作格調不夠,品位不高。
文化傳承和理解需要的倒逼——中華優秀文化傳承是重中之重,而中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經典閱讀的文化傳承作用,對當代學生文化信仰的建立必不可少,它與教育與生活密不可分,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階段的必由之路,它關乎整個人類社會和人的本性,揭示人生命存在基礎的思想和觀念,是對人性最根本的見解、領悟和智慧,它從本質上關注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過程中所涉及的一些永恒的價值和主題——生與死的思考、對情感的認知等。
在目前,語文學習的三個主要途徑:課堂教學、廣泛的課外閱讀和深入的社會實踐,只有課堂教學尚可部分得到落實。因而,在語文閱讀教學中, 我一直把文學經典、文論經典、文化典籍和人文著作類的經典文本,作為自己手中的工具和力量。通過閱讀尤其是個性化閱讀教學培養語文能力是語文教育的核心,它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語言文字的領悟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對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道德修養的養成更有很大幫助。
現行的中學語文教材,秉承“守正出新”編撰原則,選擇的課文大都是古今中外文質兼美的經典之作,這是我們奮力耕作的一片片良田沃土。聚焦課堂,深耕閱讀,拓展課外,開闊視野,是每個語文老師的教學使命。
那么,怎么進行經典閱讀的教學?它有哪些層面值得探索?
我的探究之路是:
調動已知經驗
準確感知文體的特征
首先對經典文本進行粗略的分類:文學類文本(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和實用類文本(記敘、議論、說明、應用)。整理閱讀該類文本的經驗,把它變成閱讀該類文本的習慣,就能準確感知該類文本的文體特征,有助于形成純正的“文體感”。如記敘文平實寫來,以情感人;說明文準確表達,以知教人;議論文邏輯嚴謹,以理服人。詩歌語言形象,生動感人;小說語言風格多樣,以趣引人;戲劇語言個性突出,以典型啟人等。
走進文本之中
強化相關知識的積累
梳理閱讀文本的相關知識,將知識作為準確解讀文本的工具。比如,我在文本研究中發現了“關系詞”閱讀法。所謂“關系詞”,簡言之,就是各類文本中普遍存在的關聯詞和插入語。“文必虛字備而后神態出”不僅適用于文言文。現代漢語中,關聯詞常常標示復句(或句群、段落)間的邏輯關系和層次:在教讀《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時,通過句群關聯詞就可以輕易而又清晰地將文章劃分層次。
插入語在句中通常是對一句話的一些附加解釋、說明或總結(歸根結底),閱讀抓手是文字或標點(括號、破折號);有時表示說話者的態度和看法,如“我認為”;有時起強調的作用,如“毋庸置疑的是”;有時是為了引起對方的注意,如“你們看”;還可以起轉移話題或說明事由的作用,如“至于”;也可以承上啟下,使句子與前面的語句銜接得更緊密一些,如“正如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
再如,在經典作品的閱讀中,一定要注意當作者用“我想”“我常想”等詞的時候,這是他們展開了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朱自清《荷塘月色》);當作者用“我覺得”“我以為” 等詞的時候,這是他們在表達獨到的體驗、感受和審美:“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郁達夫《故都的秋》);當作者用“我愿意”“我希望”“我夢想” 等詞的時候,這是他們在表達美好的愿望、期待和追求:“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我夢想有一天……”(馬丁·路德·金《我有一個夢想》)
走進文本內核
尋找文字背后的價值
教讀《邊城》的時候,學生只看到了這里的環境美,風俗美,人情美,卻找不到這美麗背后的悲哀(悲劇)。我在引領學生通讀原著后,又觀看教學電影,在觀察學生的反應時發現,每當翠翠對狗自言自語,臨行時每次都叫“狗”的時候,學生哄笑四起。我靈機一動,設計了這樣一段探究導語:“海子說過:‘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游世界,給每一座河流山川起一個溫暖的名字……’為什么翠翠沒有給她相依為命的伙伴黃狗‘起一個溫暖的名字’?甚至是世俗的名字‘阿黃’或‘旺財’?”學生先是一愣,繼而沉思。我又啟發:“這是一個青春和愛的故事,我們看到青春的熱情和愛的甜蜜了嗎?沈從文究竟要告訴我們什么?”接著我們一起梳理了幾組關于愛的關系,翠翠和爺爺的祖孫之愛,質樸的鄰里之愛,順順與天保、儺送的和美的親情之愛,天保、儺送兄弟與翠翠純真的男女之愛等,學生們赫然發現:原來翠翠愛著儺送,而天保和儺送兄弟都愛著翠翠,天保“走車路”——請媒人說媒提親,儺送“走馬路”——唱山歌打動情人。兄弟倆決定唱歌“決斗”追求翠翠,翠翠在夢中聽儺送唱了一夜的歌,卻毫不知情。天保唱歌失敗,出外闖灘死在異鄉;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也丟下翠翠遠走他鄉。祖父為翠翠的婚事憂愁而亡,她卻不了解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剩下可憐的翠翠孤苦伶仃地守望——“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至此,學生恍然大悟:不是所有純真美好的愛都有美好的結局!這些心靈美好純潔的人們,都有一個“愛你在心口難開”“表達”困境——都在揣摩對方心理,卻不善于交流溝通,只是純粹以美好的品質對人。封閉的農業文明社會中人們的心靈孤寂導致的不善表達交流,才是翠翠愛情悲劇的主因!這就是沈從文要表達的文字背后的悲哀!
走進實際生活
挖掘文本的隱喻意義
在教讀“先秦諸子”時,我用了古代科舉考試的一個段子來做“子之武城”一章的導語:一次院試的時候,要求以“割雞”為題,“代圣賢立意”,闡發儒家“為國以禮”的精神。一考生不明就里,胡亂猜測破題起股:“其為黃雞乎?其為白雞乎?其為不黃不白之雞乎?”惹得考官哭笑不得。那么,“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中,“莞爾而笑”有何意味?“割雞”“牛刀”又比喻什么?經過文本精讀和探究,學生明白了“莞爾而笑”中包含的不完全是對武城人弦歌演禮小題大做的戲謔,還包含著又高興又悵惘的復雜感情:整個天下禮崩樂壞,實在沒想到竟會“禮失求諸野”。而“割雞”,就比喻治理武城這個小地方;“牛刀”則比喻運用禮樂之道。至此學生茅塞頓開:孔子的理想是行禮樂于天下,但一切都落了空,僅僅在區區武城得以小試,這當然是牛刀割雞,大材小用。圣人真情流露,不覺失言,被子游抓住漏洞,委婉批評;夫子自知理虧,慌忙回護掩飾,實在有趣之極。
走進當前文化
探求真正的現實意義
當代的生活,日新月異;觀念層出,價值多元。當代的學生,思想活躍,個性突出。他們對經典閱讀的興趣缺乏,不愿背負沉重的文化“包袱”,尤其沒心情靜靜領悟文化傳統中優秀的結晶。反思我們的日常教學,疲于應試,勉強應付,也忽視了經典文本與現實生活的關系——忽視了讓經典的東西走進生活,走進學生的心靈。以近幾年高考的敘事性任務驅動型作文為例,命題者以“立德樹人”為原則,發掘高考的育人功能,考查學生的思維的訓練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層面的核心素養。而這一切的根本來源,就在于先秦諸子尤其是儒家思想。而我們的備課和上課,則必須不斷挖掘經典與當代生活的內在聯系,使它們“生活化”“世俗化”。消除對孔孟及其思想的誤讀與偏見,將優秀傳統文化中先進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與當代生活接軌,將“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比如,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喚醒人們的責任擔當意識,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體貼精神鼓勵人們設身處地換位思考,用“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給急功近利、見利忘義下一劑鎮靜劑;用“仁者愛人”,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來一貼清醒帖……
當經典走進人心,它得永恒,人得永生。
作者簡介:
王滿利,西安市鐵一中學高中語文教師,中學語文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陜西省教學能手、骨干教師,全國中語會優秀語文教師。西安市教育局中學語文學科中心組成員、課改中心組成員、教研室兼職教研員,市教育學會語文學科專家,西安市名師導航工程語文學科專家,省市名師工作室主持人,省教科所兼職教研員,省中語會理事,省教育廳語文學科專家,教材選用委員會專家,陜西師范大學網絡學院特聘新課程專家、陜西師范大學基礎教育研究院特聘專家,陜西師范大學在職碩士研究生論文答辯專家評委,人教社新課程省級、國家級培訓專家,教育部語文新課程培訓專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