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文言文教學
作者:陜西省洋縣教師進修學校 許會斌
發布時間:2017-08-01 17:00:5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為了培養博古通今、繼往開來的高素質公民,語文教學必然要將文言文和現代文相提并論。由于年代久遠,文言文往往會讓學生感到恐懼。在此,我介紹幾點做法,希望對學生們的文言文學習有所幫助。
一、緊扣自學提示及課文注釋預習課文
預習是學習文言文的關鍵。學生應首先掃清閱讀障礙,然后通讀全文,概括出課文主要內容。文言文用詞講究,言簡意賅。雖然課本上的篇目已加注了標點符號,但斷句不當仍會產生歧義。因此,在自學提示的指引下,學生應緊扣課文注釋,反復揣摩,才能準確地把握文章主旨,逐步提高閱讀水平。如果有條件,學生還可以在教師指導下嘗試使用文言文工具書。
二、熟讀成誦,含英咀華
古典文學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編者總是從趣味性、藝術性、思想性的角度選材,力圖培養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鑒于文言文語言簡潔、句式整齊、易于成誦的特征,可以讓學生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熟讀成誦。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就會穿越時空,不斷與古圣先賢們進行交流,從而體會傳統文化的韻味和博大精深。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入選教材的文言文是作者觸景生情后,有感而發的。在日常生活中,他們處處留心,最終發現了美,抒發了情,悟出了生活的真諦,得到了靈魂的洗禮。在熟讀的基礎上,學生應該在教師的點撥下還原創作情境,通過品讀發現文本的審美點,受到藝術的熏陶,體會文言文學習的樂趣。
每個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知”(葉圣陶),就可以獲得知識,豐富感情,發展能力,完善人格。這種有意義、有趣的文本再創造過程定會激發出學生的潛能和活力,讓語文課堂教學趣味盎然。
三、勤于積累,善于總結
文言文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整體感知課文之后,語文教師應及時指導學生搜集、歸納常見的語言點及語法知識。古代漢語常見修辭表達方式、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等知識零散易忘,特別是古文中的文言虛詞、詞類活用很難辨認。學生要勤記筆記,梳理文言知識與課例,然后循序漸進地進行類比閱讀,開闊視野,在運用中理解、消化,形成環環相扣的知識鏈條。同時,學生還可以將文言文改寫為現代文,在交替進行的練習中不斷提高古文的閱讀、理解能力,從文言文的形式中解放出來,從而提升人文素養,升華人格魅力。
四、 知人論世,陶冶情操
教師有目的地讓學生了解作者的身世遭遇、寫作的時代背景、作者的政治思想,可以深化學生的理解。例如學習“孟子二章”,如果學生不了解孟子的身世、思想,對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主題就會單純局限為用兵之道。但是,如果理解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主張,就能夠深化認識,明確文章的主旨是講“治國之道”,或者說是“施仁政”的重要性。再如學習李白、杜甫的詩歌,倘若對寫作時的社會背景、作者的人生遭遇理解不夠,李詩“豪放飄逸”與杜詩“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就很難把握。
因此,語文教師應鼓勵學生搜集作者的個人資料,了解作者的藝術特色,發掘作者的人格魅力,用積極、上進、樂觀的人生態度和愛祖國、愛人民的價值觀去塑造青少年的靈魂,完成育人的教育目標。
五、由淺入深,培養文言文閱讀興趣
首先,語文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將成語(或寓言)與相應的文言片段進行比較閱讀,學生就能更容易克服心理障礙,準確理解文言文的主旨。而后,教師可以搜集一些短小有趣的文言文,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適時點撥,在會心一笑中,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就產生了。最后,倡導學生閱讀“四大名著”、《史記》、“三言二拍”等古典著作。
六、溯本求源,古為今用
古典文學是中國文學的源頭。它包羅萬象,涵蓋哲學、歷史、美學等,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智慧。文言文教學最重要的目標應該是溫故知新,構筑現代人的精神家園。我們要讓彼時、彼地、彼情、彼景、彼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追求影響今時、今地、今情、今景、今人。淺言之,今天學生遭遇某個生活場面、情景時,要善于聯系古詩文中的意境,在心領神會中體悟人生真諦。深言之,就是古代賢明者的思想應該對今天學生的為人處世產生積極的影響。
學習文言文,就是要借鑒中國傳統文學在語法、文法等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培養學生的歷史觀、世界觀、價值觀,博古通今,古為今用,以繼往開來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還要結合時代特點,實現借鑒與創新雙管齊下,讓古典文學這朵藝術奇葩扮靚當代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