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價值的教學情境,不但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與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使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靈動、富有情趣。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核心素養發展需要的課堂才是“大課堂”,這樣的課堂一定是生活情境的高度濃縮,一定有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教師要讓數學與生活更好地結合起來,在具體的情境里帶領學生在數學的天地里自由發展,在一個個小小的情境里,成就堂堂“大課”。

一、創設情境,在生活中學習數學

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以學生真實的生活背景為基礎創設教學情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在教學“減法的一些簡便計算”時,教師就可以用多媒體創設學生比較喜歡的生活情境。這既能體現數學的價值,又能讓學生對數學有感性的理解。情境是這樣創設的:春節到了,爸爸打工歸來,并帶回來一沓鈔票。他在超市看中鞋一雙198元、手表一只450元,他身上有900元。他該怎樣付錢?怎樣計算簡便?教師將題目變成了生動的生活場景,學生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中。同時學生也會更清楚地知道,數學就在生活中。學生甚至會從情境中知曉爸媽的艱辛,然后愛上數學。這種教學方式帶有生活的味道,它使數學與生活零距離接觸。

二、走進情境,在故事中學習數學

小學生對故事都比較感興趣。針對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創設故事情境,讓學生在趣中質疑,疑中生思,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探究欲望就會隨之產生。比如在教學一年級“10以內加減法”時,我發現書中所提的問題都隱藏在具體的情境中。教師要讓學生參照情境,用故事的形式把教材編寫者的設計意圖講出來。比如小兔子有4只蘑菇,又采了1只,現在它有了5只蘑菇。學生一邊講故事,一邊學著列式子。只有能列出具體式子,才說明他們真正看懂了圖。再如樹上有6只猴子,先跳下去2只,再跳下去2只,最后又上來1只,樹上有多少只猴子。這其實是讓學生解決一個連加或者連減混合運算的問題。學生容易算錯,究其原因是不會列式,沒有建立起數量間的關系。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對著圖片講故事,一邊講一邊列式。有學生說:猴子下去找媽媽了,結果沒找到,就又到樹上來了。在一上一下的故事敘述里,學生的列式很正確。一加一減,對初學數學不久的小學生而言,是抽象的,也是難理解的。但是在具體的故事情境里,抽象的加減便成了猴子在樹上往來的情景。學生能夠看得著,也能想象得出來,而且課本的圖片上也反映了結果。

三、運用情境,在問題中理解數學

思維的出發點是問題,學生有了問題才會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因此,創設研究新知的情境尤為重要,好的問題情境,能使學生在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那些具有挑戰性、趣味性的問題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情境其實就是給數學學習創設一個真實的學習環境,一個真實的產生問題的環境。在教學20以內的進位加法“9加幾”的時候,我給出了“9+2=( )”這道題目。有學生通過數數的方式得到答案,自己的手指不夠數,去數別人的,這是一種思路。湊十法是另外一種思路。我讓學生把火柴棒分成2堆,一堆9根,一堆2根。學生從2根火柴中抽出1根放到9根里面,“9+2”的問題在情境中變成了“9+1+1”。在操作中,學生對這樣的問題有了生活的體驗和感性的認識。皮亞杰認為:在運用情境的時候,創設的問題與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之間要有中等適度的不協調,效果才明顯。過于簡單激發不起學生的興趣;過難,學生又懶于去思考。例如學習“元、角、分的認識”時,教師就可以在黑板上寫出1、10、100,然后問學生:怎樣加上一個單位讓這些數字之間可以畫上等號。我把代表錢的道具發給學生,學生比畫著、討論著、分類著,很快就有了答案。情境給了學生想問題的思路,學生在運用情境時,又學會了從中獲取問題的答案。

總之,情境是溝通學生的經驗世界與數學世界的橋梁,它是數學知識的載體,為教學服務。教師絕不能為了“情境”而創設情境,而應依據數學教學的實際需要,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為導向,讓學生在情境里與生活的美、數學的妙相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