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教學情境 助力高效課堂
作者:陜西彬縣義門鎮中心小學 張 軍
發布時間:2017-08-01 16:53:2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創設教學情境,不僅可以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饒有趣味。為此廣大教師都非常重視創設情境,但是怎樣的情境才是有效的呢?下面結合我的教學實際談幾點體會。
一、創設的情境要有針對性
創設的情境既要能凸顯教材的知識點,又要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以進行積極思維活動。
我在教學《按比例分配》時創設了這樣的教學情境。
師:同學們,你們分過東西嗎?
生:分過。
師:李大爺和王大爺二人合資買了一張體育彩票,沒想到竟然中了5000元獎金,可是如何分獎金卻把他們難住了,大家能幫幫他們二人嗎?
生:能。
同桌交流后反饋。
生1:李大爺和王大爺各拿一半。
生2:我也同意每人2500元。
師:大家一樣多,這樣的分法我們叫做“平均分配”,有不同意見嗎?(沒有學生表示不同意見)
師:可是李大爺有意見,因為一張彩票5元錢,購買時李大爺出了3元錢,王大爺只出了2元錢。
生3:這樣不合理,因為李大爺出錢多,卻和王大爺分的錢一樣多。
生4:那剛才每人一半的分法不公平,我覺得應該按他們購買彩票時出錢的多少來分,李大爺獎金應分得多一些,王大爺獎金應分得少一些。
師:我也贊同大家的意見,按他們出資的多少來分,也就是按出資的比例來分,這樣比較合理。
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不同分配方案的爭議中,充分展現各自的思維過程,就“怎么合理分配”發表自己的意見,在多種分配方案比較的基礎上,得出按比例分配最合理,然后引出《按比列分配》的學習。
二、創設的情境要有生活性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與操作的機會,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教學中,教師要找準每一節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連接點”,聯系生活實際,為學生提供可探索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使學生意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從而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探索之中。
如我在教學《元、角、分》時,結合買文具的生活情境,在購物的活動中,讓學生通過觀察標價牌上用小數表示的價格,自然地引入小數;再經歷把這些表示價格的小數改寫為幾元幾角幾分的形式,和把幾元幾角幾分改寫為小數表示的過程,初步理解小數的具體意義,認識小數的特征,并會認、讀、寫簡單的小數。通過這一學生熟悉的情境,讓學生充分地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三、創設的情境要有趣味性
一個好的教學情境可以溝通教師與學生的心靈,充分調動學生原有的經驗,使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
例如:在教學第十一冊《圓的認識》時,一位老師設計這樣一個情境,從學生生活中熟悉的車輪引入新課:同學們,你們平時看到的車輪都是什么形狀的?車軸應安裝在哪里?接著教師設疑,如果車輪作成正方形或長方形行不行呢?然后多媒體演示小猴子坐在小車上前進的三個畫面:第一個畫面車輪是方形的,第二個畫面車輪是圓形的(車軸不在圓心),第三個畫面車輪是圓形的(車軸在圓心)。當學生們看到小猴子一上一下坐不穩、顛簸不定時,都哈哈大笑起來,滑稽的動畫場面把學生的注意力給吸引住了,接著老師提問,那車輪為什么做成圓形的?原因在哪里?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圓,相信同學們認真學完這節課,就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這樣引入有趣的生活情境,大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使其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
總之,創設教學情境應契合教材,從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認知規律出發,對情境的呈現時機、形式內容進行精心推敲和加工,創設的情境既能使課堂生機盎然,又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既妙趣橫生,又內涵豐富;既鮮活生動,又科學合理。如果能將藝術性和科學性恰當地結合起來,那么定能為我們追求的高效課堂助一臂之力,使我們的高效課堂更具活力和神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