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施高效課堂的過程中,無論哪所學校都有自身的特點,照抄照搬是行不通的,特別是農村薄弱中學。在農村薄弱中學,大多數學生的父母不在身邊,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監護人及家長對學生的學習和精神需求,無法滿足。

位于秦嶺南麓的山陽縣城區三中、中村中學、漫川中學、職教中心均屬于農村中學,這些學校的生源都是山陽中學錄取留下的基礎薄弱的學生。這些學校地處鎮(街辦)農村,受社會大環境、家庭小環境、生活學習條件等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學生大多性格內向、信息來源少、缺乏自信心與競爭參與意識,相當一部分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方法不科學,學習效率不高。要提高這些學校的整體質量,構建高效課堂,實屬不易。這些學生的初中學業水平測試成績大多處于低分段,可以說知識和學習方法上的缺陷較多。如何端正其學習態度、教給其正確、科學的學習方法、補充其初中乃至小學所遺漏落下的知識是提高這類學校課堂效率的當務之急和前提條件。

我們深入這四所學校與一線教師、學生反復調研、論證后提出了“堅持五為主,實現五要度”來構建農村薄弱中學的高效課堂,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一、堅持課堂教學“五為主”

即以提高學生素質為主旨,以教材為主源,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練習輔導為主線。

課堂教學是提高學生素質的主陣地,這不僅是課堂教學的核心,也是我們整個教育的歸宿;課堂教什么,則必須以教材為主源,而統編教材是針對所有這個學段水平的學生,不一定適合我們這所學校、這個年級、這個班,所以在選用教學內容時就要求我們科任教師依據學生學情、學校現有條件,對教材按照“降難度、擴寬度、增實例、添措施、多直觀、有樂趣”的原則,進行二次教材重編,使學生能學、樂學、有情趣;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內因,一切通過內因才能起變化,才能達到效果,所以所有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組織都必須以學生為主體,站在學生的角度,走進學生的內心,滿足學生的需求,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的主導地位,則是至關重要的,是成敗的前提,教師擔負著策劃者、組織者、協調者、引導者的角色;整體教學要以練習輔導為主線,求新知、增記憶、熟練運用并理解掌握。

二、實現“五要度”

1.復習鋪墊要“高效度”。每節課前5~10分鐘要用于回顧本節知識、技能,預測學生必須具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予以復習、補充,使學生在同一知識、技能基礎上學習本節知識,僅為學習本章節知識服務,使不同的學生在同一水平、基礎上接受新知,而非復習上節課的知識,這對農村中學學生尤為重要。

2.導入新課要“強力度”。從復習鋪墊中如何快速、巧妙地轉入新授課,同時要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這就需要老師恰當地設置懸念,激發興趣,引起共鳴。而老師在課前要做的就是研究學生、吃透教材、重編教材、選擇知識呈現方式和課堂預設內容。

3.傳授新知要“參與度”。新授內容是各科教學的中心環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探究新知的活動,通過動手、動口、動腦,使外部的學習活動逐步內化為自身內部的智力活動,促進知識與能力的同步提高。

4.鞏固練習要“廣角度”。鞏固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單元。教師設計練習應有“質”與“量”兩方面的要求,既要切中教學重難點,又要從不同的角度反饋練習。題型上應多樣化,形式上可以是口頭練習、也可以是書面練習。每節課要給學生精心設計思考題,舉一反三。注重從不同角度讓學生去練習,在較短的時間內讓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和技能。

5.課堂小結要“高濃度”。臨近下課的幾分鐘,教師要對整節課的主要內容高度概括、歸納小結。給學生以精要深刻的印象,幫助學生加深理解、鞏固記憶。

構建高效課堂,提升教學質量,是深化課堂改革的目標,也是素質教育發展的需要。關注農村薄弱中學教育,構建高效的農村中學教學模式,需要我們從教學的效率、學生的思維和能力、教學的方法等各方面來研究和探討其有效策略,促進教學的整體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