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能力從閱讀起步
作者:陜西省榆林市神木縣神木第三小學 高 麗
發布時間:2017-08-01 15:47:0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三年級起步作文,是語文教師所面臨的一個重要教學難題。要有效解決這一難題,必須重視閱讀教學,在閱讀中滲透寫作知識,通過閱讀來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現行語文教材特別注意讀寫內容的整合,每個單元都以專題的形式出現,每個單元的習作也是緊扣專題設計的。所以教師應充分把握教材的這一特點,立足教材,扎扎實實地組織閱讀教學。教學中,要讓學生知道課文題目的特點、寫作順序、素材的來源、結構類型、表達方法等。只有在閱讀課文的時候讓學生對這些方面有了明確的認識后,到他們自己寫作文的時候,才不至于無從下筆。所以,教師應大膽實踐,探求閱讀與寫作完美結合的途徑,以助推起步作文教學。
在閱讀時揣摩文章題目特點,掌握擬題技巧
文題是一篇文章的主旨和靈魂,可以說,擬好題目習作就已經成功了一半。因而在即將學習一篇新的課文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巧妙引入課題,讀懂題目。這時,告訴學生習作題目的特點是很有必要的,如:《西門豹》,是直接用人名為題;《盤古開天地》,是以所寫人物所做的事情為題;《倔強的小紅軍》,是以人物品質為題;《十六年前的回憶》,是以事情發生的時間為題;《峨眉道上》,是以事情發生的地點為題;《放風箏》,是以主要事件為題;《富饒的西沙群島》,是以某處的名稱為題;《趙州橋》,是以所寫事物的名稱為題;《蛇與莊稼》是以說明的道理為題;《只有一個地球》,是以議論的一件事情為題。先分析題目特點,然后總結出一般擬題的方法:寫人的文章,直接以人名為題,或者以所寫人物所做的事情為題,或者以人物品質為題;寫事的文章,可以以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主要事件以及事情內容為題;寫景的文章,大多以某處的名稱為題;狀物的文章一般以所寫事物的名稱為題;說明文的題,大都以說明的道理、議論的一件事情或一種做法為題。這樣,既完成了語文課標中要求給短文寫小標題的任務,又教會了學生在習作時如何擬定習作題目的方法,真是一舉兩得。
在閱讀中感知文章寫作脈絡,明確寫作順序
每學習一篇課文,我們要讓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理清脈絡。如:課文先寫了些什么?接著寫了些什么?最后寫了些什么?學生理清課文的寫作脈絡后,接著對學生進行寫作順序的教學。例如:在學習《十里長街送總理》時,教師可告訴學生,這是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來寫的。在學習《日月潭》時,教師可指出,這是按時間順序來寫的。在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時,教師要告訴學生,這是按季節的變化順序來寫的。在學習《記金華的雙龍洞》《草原》時,教師應告訴學生,這是按空間順序來寫的,空間順序包括由內到外、由遠及近、由整體到部分、由上到下等。學生知道了常見的寫作順序,寫起作文來就不會顛三倒四了。
在閱讀中體味文章寫作特色,構建寫作技法體系
在教學三年級《三個太陽》這篇課文時,學生通過整體回顧學習了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的說明方法;《一個村莊的故事》運用了順序的寫作方法;《燕子專列》運用了倒敘的寫作方法;《燈光》運用了插敘的寫作方法等。在總結全文時,我還讓學生懂得什么是作文,認識作文的形象,了解作文的“樣子”。教學時要引導學生理解、體會文章的寫作手法和結構特點。如:學習《林?!?,告訴學生第四自然段屬于先總后分;學習《太陽》,第一自然段屬于先分后總;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第一自然段屬于先總后分再總;學習《他是我的朋友》,先寫要輸血的原因,后寫輸血的結果,屬于因果式;學習《瀑布》,告訴學生,課文的結構是空間式,因此不可忽視整體回顧,總結全文時,要讓學生邊總結邊領悟寫作方法和結構特點,做到讀中學寫,讀寫結合。
學生的寫作能力不是靠單純的習作指導課就能提高的,而是要靠平時不斷的積累,特別是在閱讀教學中不斷滲透。所以,教師在教學每一篇課文的時候,要引導學生領會文章課題、寫作順序、素材的來源、結構類型、表達方法等方面的特點,并不斷啟發學生在寫作時運用好這些方法。長期堅持這樣做,對于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水平是非常有成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