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但長期以來,學生怕作文,感到作文單調枯燥,沒內容可寫,是件苦差事,對寫作持消極態度,甚至厭惡作文,感覺不到習作的快樂。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是一線教師們最為關注的。筆者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實踐探索,發現通過隨文練筆的訓練,能提高學生的寫話能力。下面,結合實例談一點拙見。

巧妙“補白”,培養學生想象能力

例如: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在教學《去年的樹》這篇課文時,有這樣一個隨文練筆設計:

“可是這一切再也回不來了,樹再也回不來了,火柴也已經用完了,只有火柴點燃的火,還在燈里亮著。看著眼前的燈火,鳥兒一定有心里話想對朋友說。如果你是鳥兒,你會說些什么?請同學們展開想象的翅膀用“樹啊,樹啊”開頭寫一段話。”

王老師的隨文練筆設計,巧妙利用了文本中的“空白”,讓學生在對文本深入理解之后,加入“補白”練習,可謂趁熱打鐵、水到渠成。在優美舒緩的背景音樂下,學生將鳥兒和大樹之間的對話寫得情真意切,加深了學生對大樹和鳥兒感情的理解,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想象能力。

捕捉情感火花,達到學以致用

例如:特級教師吉春亞在教學《兩個兄弟》一文時,最后一個教學環節她是這樣設計的:

請同學們自主討論:如果是你,你會怎樣選擇?請你以我愿意做哥哥那樣的人,還是做弟弟那樣的人為主題寫一段話。

吉老師的這個隨文練筆設計很簡單,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寫出自己想說的內容。學生在理解文本的過程中獲得了感悟,積蓄了情感,吉老師正是抓住了學生的感悟和情感,完成了對學生進行寫話的訓練,學生各抒己見,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結合語言特點,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的《花鐘》時,教師可以側重訓練語言表達的多樣性,第一自然段學習后,學生被文本準確、形象、豐富的表達方式所吸引,老師隨機出示自做的“花鐘”,提示學生,不同的時間段里有不同的花兒開放,課文文字有限,沒有全部描寫出來,用我們的筆創造“花鐘”的美麗。學生暢所欲言,所寫的內容精彩紛呈:

麻花在凌晨3:00左右睜開了惺忪的睡眼;清晨4:00,羊須草伸了一下懶腰,吐出花香;清晨6:00左右龍葵花露出微笑;蒲公英則在早晨7:00左右露出黃色的小臉蛋;到了中午12:00,太陽花張開了笑臉;下午1:00,鳳凰花舉起了燃燒的火把;下午2:00左右,美人蕉跳起了優美的孔雀舞;下午5:00以后,紫茉莉穿上了紫色的旗袍在風中搖曳;晚上9:00以后,葉花蝴蝶就會穿上黃色裙子在綠葉叢中翩翩起舞;晚上11:00左右,潔白的仙人球花探出了小腦袋向四處張望……

預設情境仿寫,凸顯學生“個性”表達

學完五年級下冊第七組課文,掀開“思想內容”的面紗,關注語言表達,我們就會欣喜地發現有多少獨特的“言語形式”值得我們的關注:傳神的人物外貌描寫、準確的動作描寫……刻畫出一個個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這些都可以作為我們隨文練筆的突破口。

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從仿寫入手,刻畫各種人物形象。如《刷子李》一課教學中,指導學生運用動作描寫、神態描寫的方法試著寫一寫刷子李干活時的情景,表現他技藝高超。通過這一環節的教學,學生感受到恰當地運用描寫方法才能使筆下的人物形象更鮮活。

總之,隨文練筆的形式有很多,在教學中只要教師能找準讀寫結合點,巧妙引導,整合文本,循序漸進,堅持隨文練筆,真正做到讀寫結合,就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