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縣職教中心:強素質穩就業助脫貧
作者:馮麗
發布時間:2017-07-20 16:51:19
“我們和全國兩百多所學校有過合作,你們的學生吃苦耐勞,能力強、上手快,紀律性、服從性、穩定性特高,在集團內部很有名氣,這是我們研究院2017年校招首站選定貴校的主要原因?!奔囇芯吭旱目偣こ處煆埥芸隙搜罂h職中的畢業生。
洋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副校長冉福強介紹,洋縣是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來職教中心就讀的學生多是上普通高中考大學無望的家庭貧困生。給孩子們好的就業出路,是讓家庭致富的上策。
洋縣職中通過專業對口就業、專業設置精準對接產業需求、課程設置精準對接崗位需求、產教精準融合的辦學方式實現精準就業。優化了兩年的半理論課學習半實操練習,一年優質的大中型企業實習的培養模式,培養學生過硬的技能,旨在讓學生進入企業后很快由生手變熟手再成為能手,實現穩定就業。該校在選擇實習就業單位時,從工作環境是否安全、月收入至少四千元以上(每周只加一天班)、發展前景等32個方面嚴格考察篩選企業。迄今,學校和吉利汽車控股集團杭州灣、春曉、路橋、寶雞四大制造基地、吉利汽車研究院、上汽大眾寧波六廠、賽斯電子(無錫)有限公司等11家中外大中型企業在教學、實習、就業等方面進行了密切合作。
專業技能決定一個人的職場發展下限,職業素養則決定一個人的職場發展上限。專業技能決定一個人進入的門檻,而職業素養決定一個人職業成長的高度。洋縣職中不僅強學生技能,還非常注重對學生職場禮儀、時間管理、情緒管控、工作態度、職業規劃等職業素養的培養,注重對學生人格素養的教育,來強化他們在人生道路上的持久發展力,不會因工作變動或者調整等因素而再次致貧。
近三年,洋縣職中共安置畢業生1102人,近三年學生對口就業率為98%。其中貧困生110人,貧困生就業接近百分之百。學生年平均年收入4.5萬元以上,其中在上汽大眾、吉利汽車頂崗實習的學生,畢業轉正之后,收入高達6-7萬元。“看著他們成長、成才、成功,自立自強,帶動家庭脫貧致富,感覺做的事很有價值,很欣慰?!比礁姷?。
“現在賣涼皮,純收入月平均5000元左右,積攢些錢,日后想開個店面?!苯衲陱难罂h職教中心畢業的貧困生華昆在寧波杭州灣新區經營涼皮生意已有四個月了。2016年5月華昆參加完全省技能大賽獲得二等獎后被學校分配到上汽大眾寧波六廠實習。實習期間,華昆發現在寧波杭州灣新區大眾汽車、吉利汽車的廠區,匯集了數百名來自洋縣、漢中的老鄉,他們對家鄉的小吃——面皮,情有獨鐘。抱著闖一把的心態,華昆聯系了另一名同學楊文奎,毅然從學校聯系的就業企業辭職(辭職時月薪近五千元)。租房,買設備,從家鄉郵購面皮專用米,請家鄉師傅傳授蒸面皮、炸油辣子的方法……第一家面向陜西人尤其是漢中人的面皮生意在寧波杭州灣新區大眾汽車、吉利汽車的廠區的知名度越來越好。
冉福強分析,大多數貧困戶孩子,實習+畢業后安心上班,每月4000—5000元不等的收入成為他們安心工作的原動力,兩三年之內都還是處在就業掙錢盡快脫貧致富階段,一時半會兒還無能為力創業。畢竟創業需要足夠量的資本投入和固定的客戶、有潛力的市場。但是不等于沒有。有學生瞅中了機會,就會試一試,華昆就是創業者中的一名。之前畢業的不少也都創業成功了,成立了公司,徹底改變了個人和家庭的命運。學校在培養期間,會對學生做一些創業講座培訓。
扶貧先扶智,是斬斷貧困家庭窮根的關鍵。但是不可忽略的一個事實是,孩子們家庭條件本來就不好,能不能上得起職校,上了職校會不會再次加重家庭負擔?冉福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依據陜西省各級各類學生資助政策,對中等職業學校一、二年級在校貧困家庭學生每生每年發放2000元的生活補助。對貧困家庭的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職業學校在校生,除享受國家教育資助政策外,每人再一次性給予3000元扶貧助學補助。高二工學交替、高三頂崗實習期間都有工資收入。家庭經濟困難生三年在校時光幾乎沒有經濟負擔,而且畢業即就業。
2017年7月7日,洋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76名貧困生(44名是建檔立卡學生,32名是一般貧困生)在老師的帶領下赴蘇州紫翔電子開始為期三個月的工學交替式跟崗實習。“三個月的工作,不僅會鍛煉學子的職業技能,還將磨煉他們吃苦耐勞、‘脫懶早當家’的志氣,更重要的是此次實習可為每個學生家庭帶來至少1.2萬元的純收入?!毖罂h職教中心副校長冉福強說。
為解決貧困家庭子女上學費用問題,陜西省教育廳出臺了從學前到大學一系列精準“滴灌”式資助政策:學前教育“一免一補”,義務教育“兩免一補”,高中教育“一免一補”,職業教育“一免兩補”,高等教育“獎助貸免補”,明確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困難而失學。2016年4月,陜西省教育廳、陜西省扶貧辦制定了《陜西省教育扶貧實施方案》,對全省貧困家庭就學子女實施精準資助。2016年實施精準資助后,精準資助資金落實全覆蓋,各學段精準資助347777人,資金117637.43萬元。資助給貧困家庭學子接受良好教育,改變家庭命運帶來了無限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