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言學習中,聽不僅是獲取語言知識的基本途徑之一,也是保證語言規范化和強化語言實踐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語言交際能力的中心環節。聽力理解作為中考英語考試的一項重要內容,受到教師和學生的重視。聽力訓練活動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夠成功理解交際情境中的語言材料,有效獲取所需信息。然而聽力卻是學生最難掌握的技能之一。本文從影響學生聽力理解的因素出發,對提高初中生聽力理解訓練活動實效性的措施進行探討。

一、語音過關 ——決定聽力理解訓練活動實效的基礎

語音過關是提高聽力能力的基礎,對提高聽力能力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沒有良好的語音基礎,只把單詞形義聯系起來,而不能把音義聯系起來,會嚴重影響聽力的效果。因此,訓練中應該注意英語語音知識的專項訓練,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重讀與弱讀、爆破、同音詞、縮寫讀音、連讀、 語調等。如aren't、won't等縮寫形式的讀音和are not、will not的區別;弱讀作賓語的代詞,如Give her a book、Give'er a map。因此,提升聽力首先應突破語音關。

二、元認知策略——提高聽力理解訓練活動實效的保證

1.聽前策略——預先準備與學會預測。

聽前策略即要明白聽力訓練的目的并作好相關準備,了解相關文化背景知識,掃清聽力理解中的文化障礙,解決聽力材料中出現的生詞和特殊句型等。要鼓勵學生對聽力內容積極預測,激活學生相關的背景知識,可通過標題、主題、語法關系、關鍵詞、談話者的身份及其關系、功能詞等進行預測。同時,教師要教給學生不同的聽力任務需要不同的聽力方法。此外,還可以訓練學生通過說話人的語氣、態度以及語篇結構等信息對下文進行預測。

2.聽中策略——定向注意與選擇注意。

聽中策略是指在聽的過程中,學生對所聽材料的理解程度、對自己使用的策略是否有效等進行監控。教師要指導學生調整注意力的策略,學會定向注意與選擇注意。定向注意即決定聽力要集中在哪一項訓練任務上,忽視不相關的干擾信息。此時,教師應該指導學習者學會記筆記,如使用縮略詞、簡寫,甚至一些符號來快速記下主題論述的地點、數字和時間等重要信息。如考查細節的練習題A:What's the time? B: It's 8 o'clock. The film has been on for 30 minutes. Question:When did the film start?平時訓練也要養成記筆記的習慣,訓練書寫速度。

3.聽后策略——自我監控和自我評估。

自我監控指學生對自己的聽力理解方法及效果等進行監控,是發現錯誤并改正錯誤的過程。在聽完錄音后,教師應鼓勵學生將自己在聽的過程中所遇到的難點與問題記錄下來,監控自己的學習策略是否有效、學習效率如何等。自我評估是指學習者對自己學習的回顧。在聽力教學中,使用自我評估主要是學習者在聽完聽力后檢查自己是否聽懂材料、聽懂了多少、聽力水平是否進步等。因此,自我監控和自我評估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聽力過程,及時發現聽力學習中的薄弱環節和存在的問題,以便解決問題,不斷改進;還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評估自己的聽力成績,從而根據評估結果隨時調整聽力學習進程,采取更有效的策略提高聽力成績,這是一個使學生“學會學習”的環節。

三、情感激勵——影響聽力理解訓練活動的重要因素

聽力理解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聽者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對聲音進行識別、理解、加工連接、記憶儲存等一系列的解碼處理,才能使聲音轉換為具有特定意義的信息。在這一過程中語言輸入的形式是聲音,聽者很容易因聽不懂而焦慮和急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通過多種形式來緩解學生在聽力過程中出現的焦慮,進行情感激勵。如何進行情感激勵呢?首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聽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研究教材,認真備課,在各個教學環節中增加英語學習的趣味性,豐富教學內容,如播放經典電影橋段、英語talk show等。同時,要考慮到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使學生的思想始終處于積極狀態。其次,強化學生聽力學習動機。學生必須具有強烈的聽的動機和愿望,才會在聽的過程中調動已有的語言知識、背景知識,運用各種認知策略積極獲取信息,參與交際活動。再次,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英語聽力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 掌握科學的聽力理解方法, 養成良好的聽力習慣, 能夠主動地利用一切教學設施、一切機會聽英語,積極地創造條件自學, 才是提升英語聽力理解訓練活動有效性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