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給學科教學提供了大量信息和多種手段,為學科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等提供了更深更廣的可挖掘潛力。新的課程標準又為我們提出了嶄新而豐富的總目標。信息技術應用于學科教學要立足于課程,要與學科課程體系的改革、學科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目標相結合,為學科課程和信息化教育手段的深度融合提供平臺。因此,作為教師必須將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與信息技術相結合,更好地達到學科教學的根本目的,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鍛煉實踐動手能力,提高素質,陶冶高尚的情操,不斷地完善人格。

一、通過信息技術直觀演示,使課堂教學具體、生動

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會碰到許多抽象的知識,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很好地理解這些抽象的東西。傳統的教學模式,僅靠教師一張嘴說教,學生只能想象,而采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通過具體實物與圖片的演示,直觀明了地闡述抽象的知識,如九年級數學頻率與概率一章(摸牌或投針試驗),采用多媒體教學動畫場景演示,很直觀很明了地將一切不易覺察、容易忽視的現象展現給學生,讓學生易于接受,印象深刻。

巧用多媒體,不但可以使抽象的過程具體,也可以使我們的教學更加生動。如數學教學的視圖與圖影部分,離開了多媒體只能給學生抽象、枯燥、呆板的印象,而采用多媒體,則可將抽象的知識明了化,將枯燥的情景生動化。在情景交融中使學生陶醉,在生動形象中使學生充滿激情與活力。像這樣運用多媒體來展現,學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教學重難點的解決才有破竹之勢,學生的能力才能有更進一步的提高。

二、運用信息技術再現場景,情景交融,情趣升華

在語文教學中,有些景物描寫很精彩,我們教師只能闡述它的優美,分析它的精妙,如何真正將學生帶入優美的意境,真正讓學生體會到其中的感情,單憑講讀是遠遠不夠的,學生無法領會到“美”之所在。因此,我們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將語言描述的情景展示出來,把優美的大自然景觀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通過觀察——描述——感受,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學習《鄉愁》時播放視頻,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阻隔兩岸親情的海峽,翹首望鄉的白發游子聽到的是聲情并茂、感人至深的吟誦,學生被這濃重的鄉愁深深感染,情不自禁地跟著朗誦,在心中產生強烈的共鳴。巨大的感染力,勝過千言萬語枯燥的分析、乏味的講述。在潤物細無聲中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

三、運用信息技術寓教于樂,激發興趣,啟發思考

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就會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甚至達到樂此不疲、廢寢忘食的地步。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創設問題情境,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誘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英語教學中,枯燥的單詞,虛擬的對話使多數學生學習沒了動力,而利用多媒體教學則使聲音、文字、圖像、實物、情景同時出現,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在這種場景之中,學生的興趣極為濃厚,對話的場景也極為自然,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之中理解所學知識從而運用知識。

四、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

怎樣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的學習興趣貫穿始終?通過實踐可得出,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不僅刺激人的視覺和聽覺,變抽象的說教為形象的演示,而且能有效地喚醒人的興趣、情緒,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刺激學生的感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之中,通過一些音頻、動畫、視頻渲染場景或情景再現,既能消除學生的視覺、精神疲勞,又能增強學生的興趣,更能很好地給課堂注入激情與活力,使整節課蕩漾在激情與活力之中,使終身教育、持續發展的構想得以實現。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這就要求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必須以先進的教育思想理論為指導,明確整合的根本目的和方向,要根據學科特點和教學實際探索教學內容呈現方式、信息交互方式、師生角色轉變以及教的方式與學的方式的轉變,提高學生的學科水平與信息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拓展學生的知識,達到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