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少教多學”,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作者:陜西省洋縣教師進修學校 許會斌
發布時間:2017-07-19 16:07:2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少教多學”屬于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教育部規劃課題研究所倡導的教學理念。我認真研讀了“少教多學”的學習材料,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實現“以教師為主體的多教”向“以學生為主體的多學” 轉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自學能力,現已初見成效。
一、“少教多學”是一種教學思想,不是固化的教學模式
“少教多學”借鑒新加坡教育改革成功經驗,精準反映了教育工作者對教與學關系的深層思考及對自身教學實踐的反思,勾勒出當代教學改革與發展的基本趨勢。“少教多學”觸摸到了教育的核心——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樣教。它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強化教師的主導作用,實現了教學重心的三個轉變:(1)從“以教師的教為中心”轉變到“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軌道上來;(2)從“以課堂教學為中心”轉變到“課堂教學與學生課內外自學相結合”的軌道上來;(3)從“以傳授知識為中心”轉變到“傳授知識與培養智能、提高素質并重”的軌道上來。
“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語文教師給予學生最多的不應該是知識,而應該是方法。因為語文的外延幾乎與生活相關,況且在信息化時代,信息向每一個社會成員輻射,語文教師早已失去了知識的壟斷優勢,成為與學生并聯、平等的信息受眾,這就要求每位語文教師放下師道尊嚴,與學生共同建構課堂,相信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把教學建立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使教學成為推進學生自主學習活動、鞏固深化自主學習效果的一種學習活動。語文教師要采取各種形式,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讓學生在相互幫助、相互溝通、相互質疑中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教學生學會學習的核心是學會閱讀、質疑、思考和探究。這是教的著力點,也是實現“少教多學”的關鍵和前提。語文教師應根據學科性質、教材特點和學生基礎切實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指導,少講精講,充分發揮導學、助學功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二、“少教多學”是一種教學思想,不是師生課堂權限的劃分依據
“少教”和“多學”二者的關系是辯證的,它們是相輔相成的,教為學服務,學是教的拓展、延伸,因此二者在課堂時間的分配上并不存在此消彼長的制衡關系。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應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工具性側重于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人文性側重于情感、態度價值觀。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目標既需要學生的自我體悟和生生互動,也需要教師的點撥和推動。學生作為成長的人,可塑性強,潛力巨大,但是學習過程中會遭遇瓶頸和障礙,過分地夸大學生的自主性,甚至會形成盲動,表面學習興趣很濃,然而受學生認知水平和認知層次的制約,學生們并不能形成相對一致、正確的結論和觀點。
在“名師之路”培訓會上,語文界名師們鼓勵一線教師:當講就講,講得響亮。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對學生學習活動的適當干預上。所以“少教多學”注重課堂的實效性,其課堂時間的分配并不取決于教師和學生的角色比重,而是從學生的學習需要出發。
三、“少教多學”是一種教學思想,不是課堂教學的專利
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是一個熟能生巧、百煉成鋼的過程。語文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活動互為表里,正所謂“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因此,我在初中語文“少教多學”的策略與方法研究的過程中,既注重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學法指導,又借助課外活動激發學生學以致用的興趣和熱情。
“少教多學”強化了學生的自主性,弱化了學生的依賴性,符合學生成長的規律。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應踐行“少教多學”的教學思想,不必揠苗助長,耐心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做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師益友;學生不等不靠,發揮主動性,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歷練,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最終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
我相信:只要正確領悟并踐行“少教多學”的教學思想,廣大語文教師就可以從機械、繁雜的語文教學中解放自己;每位學生就可以各取所需,在語文學習中體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