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能力的教學模式,即在承認課堂教學為基本教學組織形式的前提下,教師以學生學習小組為重要的組織形式,通過指導小組成員展開合作,發揮群體的功能,提高個體的學習動力和能力,完成教學任務。小組合作學習既拓寬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又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不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小組合作學習實施中存在的誤區

1.重“小組”,輕“目標”。教師很容易將合作學習簡單地理解為劃分小組,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于是劃分完小組便認為大功告成了。很多時候,小組合作學習缺乏有效的目標設置,學生往往更無所適從,不知道如何在有效的時間內以小組活動的形式來完成學習。

2.重“學生”,輕“老師”。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容易形成“放羊式”的課堂狀況。教師不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去,不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有效指導,從而失去了對合作學習的及時監控與實時評估。

3.重“優生”,輕“后進生”。如果缺乏合理的分組標準和活動規則,學生們的合作學習往往成為尖子生的個人舞臺,更多的成員無法充分體現其價值,從而無法體會到共同學習的樂趣,在小組中“隨大流”,懶于思考,迷失自我。

4.重“討論”,輕“思考”。有些教師出示問題之后,馬上要求學生討論、合作,并沒有留出一點時間讓學生個體進行思考,致使部分學生不動腦筋思考,討論不夠深刻,不能達到高效學習的目的。

二、如何進行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

1.科學組建學習小組。一般四到六人為一組,小組成員的編排采取就近原則,人員要相對穩定,優差搭配,每組選出一名組長。小組成員可輪流作為代表發言,一般是學困生先發言,不足之處學優生再作補充。小組合作學習使課堂洋溢著生機和活力,為每名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機會。一學期下來,大部分學困生的自信心、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都有了明顯提高。

2.教師及時有效引導。采取合作學習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袖手旁觀,合作學習的時間絕非教師的“休息”時間。相反,教師應當深入到學生中去,實時傾聽小組討論,適時參與其中,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在教學內容的引導之外,教師也應重視對合作學習形式的引導。教師既可以引導學生認同合作的價值,也可以引導學生掌握合作的技能,還可以引導學生建立合作的群體關系。總之,在合作學習中教師不僅僅是參與者,更是引導者。

3.精心設計合作目標。在教學活動實施之前,教師應當充分地理解和深入地領會教學目標對教學活動的要求,在此基礎上有效地設置合作學習中小組的整體目標和成員的個體目標。教師要將教學目標具體化為不同的情景,易于學生模擬操作,使學生的小組討論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并且小組的每位成員均要有所表現。目標引導著學生們愉快地進行模擬訓練,最終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將小組的情景模擬成果展現出來,教學目標得以有效完成。合作內容直接影響到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因此,在確定合作內容前一定要反復研讀教材,明確重點和難點,把握好內容的操作性和難易程度。

4.提倡師生共同參與。要盡量避免師生一對一的活動,即教師一一發問、學生一一回答的“啟發式”教學,而要把教學作為一種活動過程來進行,讓學生去自主探索,讓學生去合作討論,讓學生去體驗交流。一方面教師應當讓每一個成員在其中均能參與合作、討論、訓練、體驗,做到有所進步、有所收獲。另一方面,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循序漸進地提高合作的要求。

5.合理安排合作時間。在小組合作學習時,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獨立思考,然后再組織學生在小組中進一步討論、合作學習,以達到合作的最佳效果。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符合時代進步和發展的學習方式,它對促進學生積極進取、自由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發揮了積極作用。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為學生們營造了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提高了他們的自信心,促進了師生、生生之間的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互動交流,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達到使學生會學、樂學的目的,進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