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xiāng)發(fā)展共同體:讓農村孩子也能享受“名校”教育
作者:丁洪剛
發(fā)布時間:2017-07-18 15:00:07 來源:教師報
編者按:作為渭南市小學教育的一面旗幟,已有 89 年歷史的北 塘實驗小學,自 2012 年起便響應政府推動城鄉(xiāng)義務教育均 衡發(fā)展的要求,先后與全國及省內 40 多所學校結成發(fā)展共 同體,受益城鄉(xiāng)師生兩萬余人。目前北塘實驗小學城鄉(xiāng)發(fā) 展共同體,輻射區(qū)內 18 所農村學校,通過幫扶、送教、支教、 介入學習、城鄉(xiāng)手拉手等切實有力的措施,幫助薄弱學校 發(fā)展,對推動學校一體化發(fā)展、實現(xiàn)教育公平,產生了積極 的影響,得到了社會的廣泛好評。
2017年2月13日,當朝霞出現(xiàn)在天邊,渭南市臨渭區(qū)北塘實驗小學(以下簡稱“北塘實小”)和18所共同體成員校分別召開了新學期開學典禮。農村的孩子們第一次穿上嶄新的國旗班服裝,精神抖擻地走向旗臺,他們大方的儀表儀態(tài)儼然成了校園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而這背后卻飽含著北塘實小的關懷。早在上學期的共同體學校聯(lián)席會上,當北塘實小校長宋盈詢問各成員校存在的困難與需求時,聽到有學校沒有國旗班服裝,她當場承諾在新學期開學前給各校將國旗班服裝配齊。2月12日是臨渭區(qū)各中小學開學報到的日子,繁忙的開學季,宋盈沒有忘記遠在塬上的各共同體學校,她帶領學校一班人為18所成員校一一送上嶄新的國旗班服裝。
這樣的贈送活動,僅僅是北塘實小城鄉(xiāng)發(fā)展共同體開展的大量活動中的一個小插曲。宋盈告訴記者,成立城鄉(xiāng)發(fā)展共同體,關注教師成長,關注孩子成長,讓優(yōu)質資源輻射成員校,達到優(yōu)質資源的共享、交流,學習的共通、共融、共贏。為此,學校成立了專門的機構,由18位中層管理人員對應18所學校,實現(xiàn)責任到人。為實現(xiàn)有效幫扶,按照“校園文化重引領、制度建設促管理、校本研修抓隊伍、聚焦課堂提效果、資源配置瞅關鍵”的原則去幫扶成員校,實行統(tǒng)一思想、“一體化”管理機制。
“我們遇到了‘窮親戚’,就想著咋樣把他幫起來。我覺得,我們城鄉(xiāng)學校是一家,要資源共享,相互借鑒,協(xié)同研究,各美其美,共同發(fā)展。”宋盈說。
我不能給“娘家”丟人
優(yōu)質學校所具備的最大優(yōu)勢就是優(yōu)質的師資隊伍,為了幫助農村教師專業(yè)成長,北塘實小采用了本校老師支教、送教,成員校老師介入學習、培訓等多種方式來轉變農村教師教學觀念,提高其專業(yè)水平。
2014年8月23日,北塘實小8名骨干教師開始了為期兩年的支教生活。“讓北塘實小的先進教學理念走進鄉(xiāng)村課堂,讓老師和孩子們感受到北塘教育的風采。”正是抱著這樣一種信念、決心,從那時起,一批批北塘支教老師在農村學校上演了一個個精彩的故事。
在陽郭鎮(zhèn)中心小學,北塘實小支教老師焦英說:“北塘是‘娘家’,這里是‘婆家’。支教要求非常高,我嚴格要求自己,不能給‘娘家’丟人。”她告訴記者,這里的孩子一大半是留守兒童,通過給家長開會,建立了微信群來交流,家長們都很信任她。對班里的貧困生,除自己幫扶外,她還動用外面的資源來幫扶。她感動地說:“感謝國家、感謝學校給我提供支教的機會,讓我了解了不同層次的孩子。對這里有了感情,我不愿意走!”
送教送研是共同體學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和教師的內在需求,開展菜單式服務。一節(jié)節(jié)精彩的課堂教學在陽郭共同體、閆村共同體各校展開,2016年給成員校送去73節(jié)課,執(zhí)教教師因校制宜,以生為本。體育課沒有器材,就用報紙代替壘球,涉及多種游戲掌握投球技能;音樂課沒有樂器,教師自帶或自創(chuàng),用樂聲陶冶學生……
不僅如此,每學期成員校青年教師到北塘參加一周的介入學習,北塘實小選擇優(yōu)秀的幫扶老師和介入學習老師結成幫扶關系,指導老師安排學習者每天聽評課、課堂管理、教研活動、學習新課標等。核心校還邀請國家級、省級專家走進校園,為北塘和介入學習教師開展專題講座,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專業(yè)素質。河西小學青年教師辛陽蕾,是去年招考進的特崗教師,教學上她一直沒有信心,老害怕把學生耽誤了。通過介入式學習,跟班一周,帶一年級,“師傅”薛老師告訴她講課習慣的重要性“習慣比上課重要,品德學習比知識重要”。“老師教了如何導課,如何控制課堂,過去直接可以拿來就能用。”她說,現(xiàn)在工作自信多了。
“自2014年北塘支教以來,我們學校畢業(yè)考試、小學考試成績提高了好幾倍,得益于北塘的鼎力支持。學校產生了4個區(qū)級能手,加快了教師成長的步伐。他們物質幫扶,送電腦、課桌、國旗班衣服,讓中心校、三官廟等學校有了文化墻。他們還幫助學校出論文成果,幫老師出書,讓老師更能寫了。”一見到記者,陽郭鎮(zhèn)中心校教研主任史濤良說起支教幾年的變化,“話匣子”就收不住。“這幾年,學校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年在區(qū)運動會上拿了4個牌子,這是學校第一次;2014年—2017年考評工作我們得了20多塊獎牌,原來幾乎沒有。”
讓更多的人來幫助“頑強掙扎的小草”
“我們不是溫室里的花朵,只是石縫中頑強掙扎的小草。”大王小學六年級學生張晗在演講中的這句話,讓2014年在大王支教的李莉娟淚流滿面。張晗自幼父母離異,和外公外婆相依為命。不久,外婆也離開了他們。家里就只剩下她和外公兩個人,唯一的經濟來源就是外公賣土雞蛋賺的那點生活費。
得知這里還有很多和張晗一樣家庭困難的留守兒童,李莉娟心情沉重,難以入睡,她想幫助這些孩子。于是她就在自己的微信圈、QQ群里不斷發(fā)出呼吁,讓大家一起來幫助這里的孩子。她的愛心感召,使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讓我們一起幫助大王可憐孩子”的行動中來。
同在大王小學支教的曹莉老師和她的愛人及朋友還資助了三個學生:王玉、張歡、高雨。冬天,他們給孩子們送來新買的毛衣、褲子、保暖內衣、羽絨服、襪子;開學的時候,又為他們送來了900元學費、生活費;還一路打聽,翻溝上嶺,到三個孩子家里探望孩子們的生活情況。“我們沒有能力資助所有的貧困學生,但我們可以盡我們的微薄之力,讓更多的人加入到這個行列中來,讓更多的孩子得到資助,讓孩子們的未來一片光明!”曹莉說道。
三張鎮(zhèn)中心小學以前沒有專職的美術教師,學生沒有上過真正意義上的美術課。支教老師王娟一來,一下子把學生們的美術興趣點燃了,2014年末她組織80多名學生積極參加了“神筆杯”兒童書畫大賽,有70多人都獲獎了。元旦的時候,王娟在學校舉辦了學生美術作品展覽,老師們驚訝了,家長們驚嘆了,他們都不相信農村的學生居然能畫出那么好的畫。
送教
為開闊孩子視野,增加城鄉(xiāng)交流,北塘實小還通過城鄉(xiāng)學生手拉手活動,讓成員校的農村孩子走進城市,讓核心校的城市孩子來到農村。
2016年5月,北塘實驗小學的150名“愛心家庭”孩子與共同體學校的150名學生代表結為互助伙伴。農村孩子們走進課堂,與北小的孩子們同上一節(jié)課,他們還走進伙伴的家中感受城市孩子的生活,參觀渭南市博物館、觀看電影等。2016年7月,北塘實驗小學73名學生走進閆村鎮(zhèn)、官道鎮(zhèn)5所學校,參加城鄉(xiāng)兒童手牽手第二階段活動。孩子們走進磚廠,全程了解磚的制造過程;來到河西村康復托養(yǎng)中心,給老人們揉肩、捶背、聊天、拉家常。今年5月,又有123對城鄉(xiāng)孩子手拉手結為互助伙伴。“我們選取的孩子都是品學兼優(yōu)的孩子,目的是讓優(yōu)秀帶動農村教育,點燃身邊的伙伴,帶動集體的成長。”宋盈說。
在城鄉(xiāng)碰撞中,孩子們所受到的震撼是觸及心靈深處的,這將成為他們成長的動力。河西小學六年級學生王亭,去年和班上3個同學參加了六一手拉手活動。看到城里孩子上臺自信、應答自如,她內心深受震動,她說:“我要更好地學習,將來去更大的世界。城里小伙伴讓我以后去家里玩,我要好好努力,初中考上育紅初中(城區(qū)學校)。”
采訪的最后,宋盈校長說:“建立共同體,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交流活動,平臺大了,交流廣了,教師自主學習、自我成長的內驅力增強了。這是幫助教師克服職業(yè)倦怠,拒絕平庸,實現(xiàn)個人價值,享受專業(yè)幸福的有效途徑。”
在當前精準扶貧處于攻堅階段的重要時刻,記者不禁感到,城鄉(xiāng)教育共同體不僅是區(qū)域內達到教育均衡的有效舉措,更是當下教育精準扶貧、脫貧奔小康的有益實踐和探索。 (文中未成年人均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