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如何活用學具
作者:山東省惠民縣第一實驗學校 張書云
發布時間:2017-07-18 15:11:0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小學數學教學離不開學具,但并不代表事事用學具,時時用學具,必須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合理應用。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總結歸納出以下幾種情況使用學具,效果良好。
一、 利用學具創設教學情境
情境教學是數學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而學具是教學情境創設的重要手段。
1.創設生活情境。創設生活化情境,有利于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例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時,我利用教材中的校園生活情景圖,首先讓學生找角,在初步感知什么是角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物體上有角。然后展示圖片,介紹一些學生沒有想到,但生活中存在的角。這樣,不但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而且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
2.創設模擬情境。模擬情境能夠讓學生身臨其境。在教學中,我根據教學內容,讓學生扮演角色,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進行表演。例如在教學《人民幣》時,我模擬商場購物的情境,讓學生認識人民幣及其用法,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促進學生理解了教學內容,效果很好。讓數學從學生的生活中走出來,使數學知識貼近學生的生活,你會發現孩子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明顯提高,課堂上學習的氣氛更加濃厚。
3.創設操作情境。例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時,我首先讓學生觀察長方體模型,通過觀察和交流,認識和理解什么是長方體的表面積;然后指導學生動手操作,把模型拆開,以小組為單位,對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進行測量,思考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最后讓學生交流討論,通過分析,歸納出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公式。這樣,學生經歷了觀察、動手動腦和交流討論的過程,興趣高漲,通過合作、自主探究得出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公式。
二、利用學具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
直觀性教學是數學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在小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便于學生理解。例如在教學《正方體》時,我利用12根塑料棒制作了一個空心的正方體,使學生能直觀地理解正方體有12條棱、6個面。同時還用細繩表示出正方體的對角線、面的對角線等,使學生了解到正方體的特點。這樣,就使抽象的數學問題直觀形象化,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
三、 利用學具促進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
新課標提倡自主探究式學習,例如在教學《角的大小比較》時,我組織學生用廢紙剪了很多個角,然后讓學生嘗試自己去比較大小,學生自主探究出比較角大小的方法:把頂點對齊,一條邊重合,再去比較另一條邊。在交流討論時,學生們總結出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關鍵是比較兩個角中兩條邊張開的程度”這一核心問題。
新課標強調合作意識的培養。例如在教學《1升和1000毫升的關系》時,我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讓學生把l000毫升水倒進1升的量筒中,看能倒幾次?學生們有的倒水,有的看刻度,有的記錄,相互交流,順利完成了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合作意識得到了培養。
四、 利用學具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
例如在教學《平均分》這個概念時,我把8根小棒分給學生,要求學生擺一擺,看能分成幾份。通過操作,學生得出四種結果,即1和7,2和6,3和5,4和4。在此基礎上,我又引導學生觀察和討論:這第四種分法有何不同?經過比較,學生們發現第四種分法是“平均分”。這樣,通過操作,就使抽象的數學概念具體化,從而悟出“平均分”這一概念的本質特征,就是每份“同樣多”。
五、 利用學具幫助學生掌握數學思想方法
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可指導學生通過剪、拼等操作活動,把三角形轉化為平行四邊形,從而引出“平行四邊形”這個概念,這其中就滲透了轉化的數學思想,再通過學具操作,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總之,學具是輔助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手段,既直觀形象,又方便簡單,只要恰當靈活地加以應用,就一定能夠使枯燥乏味的數學課堂,變成生動活潑的學習場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