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閱讀: 重塑兒童的語言表達
作者:江蘇省濱海縣東坎鎮坎南小學 張春霞
發布時間:2017-07-18 15:07:1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英國哲學家、文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說過:“閱讀使人學問淵博,討論使人反應敏捷,寫作使人思考精確。” 中國俗語中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也說明了閱讀的重要性。作為新時期的語文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多元化的閱讀需求,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興趣與愛好,讓學生體驗閱讀的方法是自主多元的,閱讀的內容是豐富多元的,從而真正激發學生閱讀的熱情,從多元閱讀中獲得美好的情感體驗,不斷汲取中華文化的精髓,積累語言表達的素材。
一、多元閱讀,發展兒童的語言潛能
新課改對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文教師應以開放的姿態,順應大語文教學觀,將多元閱讀作為培養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基礎,積極地引導學生改變學習語文的方式,不僅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給學生基本的語文知識,對于學生的閱讀積累和語言表達也必須重視。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必須積極地引導學生吸取傳統文化的精髓,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孩子經常進行誦讀,就會在言語的熏陶下不知不覺地提高語文學習能力。如教師每天早晨都可以用十分鐘時間與孩子們進行交流和討論。通過閱讀積累,學生的語言潛能得到發展。面對美麗的春景,學生會脫口而出“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見到春雨、繁花,學生脫口而出“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聽到夏日鳴蟬,學生就會說“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在進入小學中高年級后,學生閱讀的文章篇幅也會逐漸加長,這就要求學生必須閱讀一些篇幅較長的書籍,學生的閱讀量也會在這個階段突飛猛進。為了促使學生養成自覺閱讀文學作品的習慣,可以每周都進行一次關于讀書的交流會。而孩子們在交流自己讀書收獲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大量閱讀給自己帶來的變化,這樣不僅不會讓學生感到閱讀是一種負擔,還能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閱讀帶來的愉悅。
二、多元閱讀,豐富兒童的語言體驗
課文中多多少少都會涉及到一些課外知識,這就需要學生廣泛涉獵多種書籍,了解多元知識背景,才能深刻體會課文蘊含的思想與情感。
比如在學習《七律·長征》這一課時,就要求學生必須詳細地了解長征的歷史,如果只是依靠課本上的知識是無法達到這一要求和目的的。因此,在課前閱讀一些與長征背景相關的書籍就十分重要。在積極交流的過程中,學生明白了為什么要進行長征、在長征的過程中都發生了什么等。在學習《七律·長征》時,學生的情感體驗不僅深刻了許多,而且語言表達也自然順暢了。通過課外閱讀了解紅軍長征的艱辛,那“五嶺逶迤”何以“騰細浪”?“烏蒙磅礴”如何能看成“走泥丸”?通過課外閱讀,學生也會體會到更多更豐富的內容。而這些對于學生閱讀熱情的激發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在閱讀過程中,學生也會表達一些自己的閱讀體會,比如有學生說:紅軍在長征途中遇到了很多困難,但是其樂觀、堅強不屈的精神讓我們覺得所有這些困難在紅軍戰士的眼中只不過是翻騰的細浪;還有的學生會說:紅軍在面對白雪皚皚的雪山時,仍然滿懷憧憬和希望以及對勝利的渴望,促使他們一直向前。
多元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教師應將需要閱讀的內容、時間以及空間全都交給學生,讓學生鉆研文本、閱讀經典、使用經典,并將閱讀與生活、學習緊密結合在一起,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審美樂趣,還要在此基礎上點撥學生體悟作者的表達方法,讓多元閱讀和語言表達相結合,使多元閱讀成為語言表達的源泉,讓語言表達成為學生情感體驗的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