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煉時政精華 培育核心素養
作者:陜西省寶雞中學 陳治儒
發布時間:2017-07-18 15:16:5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使用好時政素材,會讓思想政治課堂變得有趣、有味兒。從課堂實際來看,老師往往對時政材料淺嘗輒止,深度提煉不足,未能將熱點、焦點背后的道理與學生素養有效融合,引發共鳴點少,啟迪智慧性差。教會學生精選時政,從多方面發掘時政材料的教育價值,讓時政的短期事件發揮育人的深遠持久功能,應成為思想政治教師的“拿手活”。
找準興趣點,防止“一頭熱”。當下,課堂時政素材的引入,往往是老師舉例多,學生主動發掘少。經過學情調查,學生表示喜歡老師用時政素材,但興趣各異,各有所好。基于此,筆者改變引入時政時“一言堂”的現象,開設課前5分鐘“時政講壇”,把發言權交給學生。安排學生平時收集國內外時政熱點、焦點事件,課前分享“時政見聞”。要求2分鐘內說清事件,2分鐘內說明有關原理,1分鐘內闡述事件帶來的啟示。由學生先講,老師簡要點評,半學期評選一次最佳壇主。若遇有探討價值的話題,可由其他學生發表補充意見。從多年實踐來看,讓學生搜集資料,較好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不僅培養了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也培養了分析和運用知識的綜合素養。
把握結合點,忌諱“兩張皮”。有了學生的廣泛參與,收集、加工,分享時政材料成了“規定動作”和“必修課”。但要發揮時政材料的“內在功效”,還需要做好“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工作。教師要教會學生提取時政材料中的“干貨”,把準時政材料和教材原理的結合點,講明時政背后的道理。比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學生分享內容截取)面對如此宏大的話題,輕描淡寫往往會讓學生更加迷茫。僅這“兩個年”中就包含著規劃、供給側改革等關鍵詞,老師就要追問為什么要規劃?規劃是國家宏觀調控的什么手段?為什么要強調供給側改革?通過這些問題引發思考,使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與教材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圍繞主題,抓住主線”以及“生產與消費的關系”“企業的經營”等章節知識有機融合,不僅有助于學生對“生硬”的課本知識的消化,也有助于增強學生的社會認同感。潛移默化中,學生學會了分析國家政治經濟生活現象的能力。
引燃共鳴點,避免“夾生飯”。時政熱點事件往往具有復雜性,受課堂時間所限,有時老師會防止事件引發“余波”,沖淡主題,分散學生注意力,會有意回避“糾紛”,對時政事件簡化處理,不僅欲蓋彌彰,還造成學生理解上的“夾生飯”。對此,老師要敢于在爭鳴中,引導學生學會“解剖麻雀”,層層深入,力求達到共鳴。比如:2017年1月29日,寧波雅戈爾動物園虎山內一名男游客受到老虎攻擊,經救治無效身亡,老虎被擊斃。這則社會新聞的引入使課堂頓時“開了花”。學生們有譴責當事人不遵守規則(逃票翻入虎園)行為的,有心疼被擊斃的老虎的,也有指責動物園管理漏洞的。筆者組織學生利用政治生活“權利與義務”有關知識分析上述事件,不難得出:自由并不是“任性”,需要規則法紀保障;權利的實現需要義務的履行,權利與義務要有機統一。學生不僅吸取了事件教訓,也對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有了思想覺悟上的深度體悟。
挖掘素養點,反對“地皮濕”。課堂不乏鮮活的時政素材,缺少的是對素材的“深加工”。由事及理,由理及悟,關照學科核心素養,改變學生思想認識和行為習慣,才真正發揮了時政材料“潤物細無聲”的育人功能。如:據中新社報道,2017年春運從1月13日開始至2月21日結束,共計40天。初步預測,2017年全國春運旅客發送量將達到29.78億人次,較上年增長2.2%。面對這一組數據,除了反映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升,運輸能力增長外,暗藏的核心信息是:春節為什么會人口“大遷徙”?學生相對集中的答案是:“回家過年”和“過年走親戚”。筆者簡要從“文化與經濟的關系”分析后,重點分析了“民族節日”的有關知識。春節作為傳統佳節,無論身處何地,都有家的情緣,家人團聚,走親訪友,實質都是“孝老愛親”這一道德倫理的外化。尊老愛幼、傳承家風,既是人們的感情維系,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核所在。進而,把話題轉到當下,針對青春期易“叛逆”現象,或不珍惜父母勞動成果的“不孝之子”,勉勵學生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日子,體諒父母,自強努力,健康成長,用實際行動和出色表現為家庭添彩。



